視網膜病變——癌症診斷「前哨站」

眼睛是我們用來觀察外界的視窗,而視網膜則是觀察身體狀況的神奇之鏡。透過視網膜檢查,醫生不僅能夠評估眼睛的健康水平,更能發現許多潛藏身體各處的隱患,例如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早期徵兆,甚至潛在的癌症病變等。本文將探討視網膜如何擔當全身性惡性腫瘤診斷的「前哨站」。

原發性眼部腫瘤會直接在眼睛內部形成,故可透過檢查視網膜了解病況,這類腫瘤包括葡萄膜黑色素瘤和視網膜母細胞瘤等,相對罕見。
由於篇幅所限,本文將聚焦於眼外腫瘤的視網膜表現;其他器官的癌症可通過血液擴散到眼睛,引發系統性改變,從而影響視網膜。以下是幾種主要類型:
一、脈絡膜轉移
若癌細胞由身體其他部位擴散到脈絡膜,被稱脈絡膜轉移(Choroidal Metastasis)。
脈絡膜轉移的臨床表現多樣,常見症狀包括視力模糊、視野缺損以及眼底出現黃橙色病灶,病灶通常出現在視網膜的黃斑至赤道區域。患者平均診斷年齡為62歲,當中超過一半尚未確診原發腫瘤,而常見原發腫瘤包括乳腺癌、肺癌、腎癌、皮膚癌、前列腺癌和胃腸道癌症等。
透過多種檢查工具,包括眼底攝影、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和眼底螢光血管造影術(FA),眼科醫生能夠更準確地診斷眼部腫瘤性病變。例如,OCT能清晰顯示視網膜各層的結構變化、腫瘤隆起及視網膜下積液等情況;FA則可觀察眼底血管異常表現,有助及早診斷脈絡膜轉移。
脈絡膜轉移的治療,主要針對原發腫瘤,並需要眼科醫生、腫瘤科醫生等多學科團隊密切合作,根據具體情況制定方案。
治療包括全身性和局部治療,例如化療、標靶治療、放射治療、進行手術等。眼科局部治療包括光動力療法(PDT)及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Anti-VEGF)注射療法,能有效破壞和抑制癌細胞。
二、白血病視網膜病變
某些血液系統癌症如白血病,其癌細胞可能直接侵犯視網膜。以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為例,約一成患者初次確診時便出現眼部症狀,包括視力下降、視網膜出血、棉絮狀斑及由高黏滯性引起的靜脈淤滯,稱為白血病視網膜病變(Leukemic Retinopathy)。少數患者可能出現大面積視網膜浸潤,通常提示病情更為嚴重。

研究顯示,眼部表現與白血病的擴散程度及死亡率有密切關係。診斷需結合全身性檢查及實驗室檢查,包括血常規檢查、外周血塗片、骨髓穿刺活檢及細胞學分析等。而OCT則可顯示視網膜浸潤的情況,有助診斷和治療。治療主要針對原發疾病,以全身性化療或標靶治療為主。眼部症狀通常會隨着全身性病情好轉而有所改善。
三、副腫瘤綜合症
副腫瘤綜合症(Paraneoplastic Syndrome)是由腫瘤引起的視網膜退化性疾病,情況罕見。即使腫瘤沒直接擴散到眼睛,也可能通過免疫系統影響視網膜。最常見是癌症相關性視網膜病變(CAR),通常表現為雙側視力快速下降,特別是夜間視力減退。多種惡性腫瘤已被報道與CAR相關,最常見為小細胞肺癌,其他包括乳腺癌、結腸癌、子宮癌和卵巢癌等。CAR多在45歲後發生,平均發病年齡為65歲。
由於缺乏準確度高的檢測方法和診斷標準,診斷副腫瘤綜合症十分困難,需結合臨床特徵、影像檢查(如OCT)、特殊抗體檢測及視網膜電圖(ERG)等。治療主要針對原發腫瘤,並需結合局部或全身性免疫抑制治療,如類固醇、免疫抑制劑及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等。
病情容易混淆
視網膜檢查在癌症診斷中扮演獨特而重要的角色。然而,診斷過程並不容易,無論脈絡膜轉移、白血病視網膜病變抑或副腫瘤綜合症,由於病況與其他疾病相似,往往容易混淆。例如脈絡膜轉移可能被誤認為是脈絡膜炎或中央漿液性脈絡膜病變,白血病視網膜病變則可能被誤診為視網膜炎。
因此,定期進行眼科檢查至關重要。一旦發現異常,毋須過度恐慌,應及早就醫。我們的眼睛不僅是觀察世界的窗戶,也是守護健康的忠實哨兵。
撰文:邵泳芝醫生、司徒家浩醫生、陳欣遇醫生
香港中文大學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
[信健康] 定期進行眼科檢查至關重要,眼科資訊派用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