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初體驗

中學時期的你,有需要解剖老鼠或者牛眼嗎?還記得當時的感覺嗎?對於我來說,這些並不陌生,因我有一個作為獸醫的爸爸,經常需要解剖一些有病的動物。因此,在我未做兒科醫生前,應該見過最多的病症,就是打噴嚏的病雞。
中學時期,印象最深刻應該是生物科考試時需要解剖老鼠。當時那考試會直接影響能否升讀海外大學,心情特別緊張,尤其那隻老鼠特別大,比平常的大了一倍。解剖小動物並非每個人都喜歡,因可能涉及個人道德及感官問題。
大體老師
大學時期,進入醫學院,第一次接觸人體解剖,那一天難以忘記。找了很久,經過彎彎曲曲通道才找到解剖實驗室。一打開門,刺鼻甲醛充斥着空氣,偌大實驗室躺着超過30具大體老師,靜靜地躺在鐵床上,同學都屏住呼吸、按着口鼻,不作一聲,只是四目交投,等候助教去安排如何分配。
幾位同學聚在我身邊,大家被安排到同一個大體老師旁邊。一個心跳已停止的大體老師就在我們幾個心跳超快的一年級醫學生旁邊。同學們既緊張又興奮,不知怎麼的,我並沒興奮,也沒有緊張,只在思考大體老師為何決定交付自己的身體給醫學院?大體老師經過處理,因此所有皮膚肌肉等都呈現「麗黃色」,質地像牛肉乾一樣,並不真實。
中學時期解剖的老鼠,並沒經過任何化學物品處理,屬剛剛死去的生物,身體所有內臟器官均呈原本顏色,牠吞吃食物的顏色,還清晰在腸道可見。面前的大體老師,像一個塑化人體,感覺不太真實。
第一堂解剖完後,幾位同學都非常飢餓,需要盡快完成午餐,再參與下午的課堂。二話不說,大家立即走入快餐店叫了一盤炸雞。侍應把茄汁交給我們時,大家都展現一個詭異神情,然後哈哈大笑,並拿到餐桌前,一面狼吞虎嚥地進食,一面回想剛才解剖人體的感覺和細節。
似乎大家都非常適合做醫生,基本上沒太大身體或心理上不適應。能夠灑脫地讓自己的軀殼交給這些黃毛小子解剖,大體老師的付出,過去30年我都銘記於心。
作者為兒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分享成長生活點滴,醫生訊息可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