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深度聽障

最近筆者看了一齣本港電影《看我今天怎麼說》,賣點是寧靜,沒特別音效,在播放中吃薯片都可以引人注目。故事講述3位分別有深度聽障的年輕人,以手語、人工耳蝸跟外界溝通的故事。
今天我們就談談聽力障礙。聽力障礙常被稱作「撞聾」,顧名思義,患者並非所有聲音都聽不到。聽力障礙可分為感音神經性、傳導性及混合性。不能聽到低於25分貝聲音便是聽力障礙。聽力測試可判斷聽障程度,可分為輕度、中度、嚴重及深度聽障。透過測試,我們可知道患者在不同頻率的聽障程度。
聽障最常見隨着年齡增長,內耳毛細胞分辨聲音能力自然衰退而形成。這對社交及生活質素造成負面影響。也有研究指出,長期得不到聲音刺激,聽障者患上腦退化症機率比較高。聽力衰退有先兆,可出現耳鳴,或聽不清別人說話內容,又或在嘈雜環境中沒辦法聆聽。
經醫生診斷後的感音神經性聽障患者,可考慮透過驗配助聽器,重拾聽力。助聽器是根據聽力測試報告度身訂造,針對患者受影響的頻率而適當幫助。使用助聽器偶然會產生不安回音,但靠調整耳模及改善操作,通常可以克服。
為什麼片中女主角要用上人工耳蝸?片中提及,她年幼時患上後天性深度聽障,傳統助聽器幫不了。人工耳窩是一種先進電子儀器,必須經過手術把植入體放進內耳,再透過體外言語處理器把聲音轉換成電能,直接刺激聽覺神經,把訊息傳送至大腦。是否適合做手術,需由耳鼻喉科醫生、聽力學家及言語治療師作出評估。因此並非所有聽障患者都適合做手術。以人工耳蝸聽到的聲音,並非跟天然聽力一樣,卻可滿足深度聽障人士需要。片中也提及,大部分手術成功,但也有失敗個案。人工耳窩的植入體,也可能出現機械性故障,而需要進行另一手術重置。
避免患上聽力障礙,應小心保護聽覺,避免長期於高噪音環境工作及適當地佩戴保護裝置。
作者為耳鼻喉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保護聽覺非難事,醫生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