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中秋佳節 談正向思維

陳仲謀醫生 | 2024-09-17

今天是2024年中秋節,祝各位讀者人月兩團圓;分開兩地的親友可以透過各種電子媒體,互祝「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近年世情變化令人難以捉摸,不少人對前景都有不同看法,真是「一年容易又中秋,有人快樂有人愁」!有人認為有錢人家,在雕樑畫棟的大宅,呼朋引伴,大排筵席,風花雪月;貧苦人家,因為物價高漲,可能連一盒月餅也買不起。但事情又可以分開來說,有所謂「窮風流,餓快活」。富戶大有可能忙於部署財務安排,以應對美國聯儲局在9月18日議息會議後,瞬息萬變的國際金融變化,面對山珍海錯、玉液瓊漿,亦無心下箸。所以有錢人在佳節時未必開心,而貧苦大眾也不一定愁眉苦臉。怎樣才能令大家一齊開心共慶佳節呢?

近年世情變化令人難以捉摸,大家要有正向思維,才能一齊愉快地共慶中秋。(資料圖片)

世界衞生組織(WHO)於2020年預測精神病引起「人類疾病負擔」(失能調整生命年,DALY或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s)會升上第二位,而到2030年更「獨佔鰲頭」。這個趨勢似乎難以抵擋。我作為行醫幾十年的精神科醫生,最初覺得這樣不利的發展有點奇怪。歐美國家因應患上抑鬱和焦慮症的人數拾級而上,市場龐大,於是投資巨大資源去研發新藥,以圖有效解決問題。事實上,近年嶄新藥物推陳出新,但有關病症的數字,不減反增。

在西方醫學中,精神健康獨立成科,大約只有百多年。最早期的抗抑鬱藥物是「三環素」和「四環素」,可以治療抑鬱症,不過副作用頗大;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研究有新突破,因為科學界對人腦功能的認識有長足進步,知道精神病和大腦各部位互為影響的因果關係,於是科研人員掌握了這些重要資訊,發明了不少新藥,而以血清素為表率。

藥與病俱增加

「血清素」比舊藥有效,而且副作用較少,醫治成效顯著,有人以為沿着這條路線繼續開發,可望控制抑鬱症的增加。所以,藥廠紛紛推出很多類似的藥物供應市場,例如「去甲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最近,還有新一代「腦磁激」(TMS,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應市。然而,全世界患有精神病的人數,反而有增無減,於邏輯上似乎不合理。

筆者曾說:「醫病容易,醫人難。」最初精神科用藥主要憑着經驗估計病因,試行醫治;現在有先進科技探測腦部出現的問題,能較準確對症下藥。新藥魚貫登場,但精神病繼續蔓延,十幾年前還有「頑治性抑鬱症」(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被確認。總言之,藥是多了,病亦多起來,抑鬱症更難醫好了!這個困局真使人費解。

想起一個早年的研究:調查人員把目標對象分為兩批,一批住在市區,另一批居於郊野,發覺繁華城區的市民出現精神病病徵,高於鄉野村民一倍。原來除了先天遺傳外,後天生活模式,對人的精神情緒確實有不可忽視的影響。農村生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簡單有規律,人的情緒較為穩定;繁華鬧市,工作複雜,生活節奏急速,晨昏顛倒,壓力從四方八面來襲,容易使人的精神無所適從,而出現亢奮或消沉。還有,現代人沉醉於各種社交電子媒體和遊戲,終日機不離手。

有研究指出,人類長期注視手機和電腦所發出的藍光,會損害上丘腦的松果體,擾亂其分泌褪黑色素,減低睡眠質素,直接損害精神健康。再者,網絡中的資訊排山倒海而來,真假難分,使人目迷五色,心猿意馬,情緒混亂。這是個人「小環境」的因素導致精神病可能持續上升的原因。

精神健康敗壞

在「大環境」而言,世紀初的SARS和剛過去的COVID,人們對慘痛的經歷猶有餘悸。當然天災人禍都是突如其來,使人措手不及,社會難免瀰漫悲觀的陰霾,頓然產生一股負面情緒。

負面情緒是促使精神健康敗壞的主要原因,要打破這個惡性循環,社會各界應該齊心打造正向思想,壓制負面思想萌生。外在的「大環境」我們無法改變,唯有自己內在改變對事物的看法,所謂「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生活要樂觀和充滿信心,具體是:推廣「正向心理學」,去預防心理問題出現,建構個人內在正能量;介紹「認知行為療法」,改變患者的認知模式,促進從正面方向思考問題。實際行動是從小培養兒童的正向思維,可以參考筆者提出的「精神疫苗2.0」:運動破愁城,社交滅心魔。遠離煙酒毒,識食見艷陽。睡眠十一七,生活不用急。手機適量用,家庭要和洽。

就算分開兩地的親友亦可透過科技幫助,千里共嬋娟。(中新社圖片)

撰文 :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健康] 正向情緒保健康,精神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