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懷濕熱體質煩惱 春夏容易爆發瘡瘍疥癤

謝彩雲中醫師 | 2025-04-07

乍暖還寒的春季很快過去,迎來初夏的又濕又熱天氣,此時濕熱體質者可能最感愁煩,隨着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順序,臉上瘡瘡從春天的生發,漸漸變成夏天的茁壯,愈發長得又大又硬,面上浮油總是一大片,不斷給痤瘡施肥,使不少人十分困擾。

這些正是濕熱體質者特徵。容易長瘡,口腔、臉上、背上、四肢都會長瘡瘍,亦容易罹患濕疹,大便也不暢順。如何應對擾人的濕熱體質?今天詳細解說。

根據體質學大師王琦老師的歸納,濕熱體質主要表現除了易長瘡,還包括平素面垢油光,容易口乾口苦口臭,身重困倦,舌質偏紅,舌苔黃膩,舌頭像塗上了一層黃白色的漿糊般黏黏膩膩。至於體型,偏胖或蒼瘦也有,人感心煩懈怠不願動,眼目紅赤,大便燥結或黏滯。男的易陰囊潮濕,女的易帶下增多,脈象多偏滑數,性情則多急躁易怒。

顧名思義,「濕熱」就是水濕加上熱。外在因素包括濕和熱的環境,如香港春夏季又濕又熱的氣候;至於內生的,可能是在母體妊娠時傳來,以及後天長期進食肥甘厚味食物、及飲酒和吸煙。

濕熱,顧名思義,就是水濕加上熱,濕和熱又從哪裏來呢?外在是指濕和熱的環境,如香港由春末至夏季,都是濕加上熱的氣候;至於內生的,可能是在母體已經開始,母親在妊娠時多吃肥甘厚味,亦有可能造成嬰兒濕熱體質;除了與生俱來,大部分濕熱體質都是後天長期過食肥甘厚味辛辣,長期飲酒、吸煙造成。

進食大熱大補辛辣食物,容易助火加濕。

外濕引動內濕

曾經有一家子的病人來看診,總覺他們全家由大人到小孩都是濕蘊內結,有濕熱,有痰濕,全是濕濕濕,從他們的日常飲食開始查究,才發現即使他們吃食都沒大問題,卻由於居住單位極為濕濡,春天牆上總會滲水那種,由外濕引動內濕,最後他們搬了屋才開始健康起來。這是明顯的外濕引動內濕。

除了上述內外因素,香港還有另一個外在因素,就是壓力,亦容易加重個體濕熱程度。香港是一個壓力城市,不少年輕人找中醫都是來看痤瘡和皮膚濕疹,很多根源都在於他們的工作壓力。

有一位29歲女患者,每次都要求給她安排到最後一位看診,原來每次她都是下班後匆匆趕來,後來知道她的情況,就叫她盡量用視像,免得再多添一重壓力;一年下來,藥吃了不少,忌口做足了,已經薯片炸雞火鍋全不沾,痤瘡(暗瘡)收了又復來,月經遲了又遲,大便通了又不通,病情總是反反覆覆。

其實她自己亦十分明白,壓力源自她的工作及作息時間,這些病都是從轉新工不久開始,可是這又是一個人生交叉點問題:要麼繼續做這份前途不錯的大公司工作,晚下班、晚吃、晚睡,壓力極大;要麼放棄高薪厚職,盡量活得健康,作息有時,可以做運動勞逸結合。這些都是個人選擇!

這種稱作「畀鬼入,趕鬼出」的生活節奏,成為不少香港人寫照。在我學醫跟診時,不少女性患者找老師看婦科病,她們在事業上已有一定成就,剛升到頂層,身體卻負荷不了,加上開始進入更年期,荷爾蒙改變使身體更難以適應工作上的壓力,罹患抑鬱症甚至癌症。

另一位患者是一年輕廚師,他本來屬痰濕體質,入職廚師後很快變成濕熱體質,而且不斷加重,一方面每天超過8小時的火爐真熱熏蒸,從熱廚房出來後,又因貪涼馬上跑到冷氣機前狂吹風,加上嗜吃肥甘厚味,進一步加重脾胃負擔,人愈來愈重,亦愈來愈易累,體味口臭、小便黃、大便黏,老解不盡之感全都出來了。我處方的是三仁湯︰藥物組成為杏仁、白蔻仁、生苡仁(生薏米)、竹葉、厚朴、滑石、半夏,亦是清利三焦濕熱,調暢氣機的良方。他喝了一段時間人就舒服多了,但脾胃的濕仍要慢慢調理。

須濕和熱並治

知道自己屬濕熱體質後,該如何調理呢?治療時必須濕和熱並治,否則濕去了熱會增重,熱去了人又更濕。王琦老師建議選用兩種藥材,一種叫山梔子,可以清三焦的熱,另一個叫綿茵陳,主要作用袪濕。坊間的清濕熱茶不少包含此兩種材料,但用藥份量輕重和多寡,需針對個別患者病症的臨床表現,酌情酌量增減。至於平日的食療,可多吃綠豆、赤小豆、蓮藕、瓜菜等,至於大熱大補辛辣食物則要避免,以防助火加濕。

撰文 : 謝彩雲中醫師_作者為註冊中醫

[信健康] 濕熱體質惹煩惱,醫師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