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量新冠病毒 中醫再展身手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在內地受控,卻在香港爆發「第三波」。面對癘氣來勢洶洶,國家衞健委於1月中旬發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下簡稱診療方案)」(試行第一版)抗疫。同月下旬,發布「診療方案」(試行第三版),首次增加中醫治療,確定新冠病毒肺炎為中醫疫病範疇,病機特點為「濕、熱、毒、瘀」;3月初發布「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指示確診後,便治以「清肺排毒湯」,而且對症狀輕型的「寒濕鬱肺證」、普通型的「濕毒鬱肺證」、重型的「疫毒閉肺證」,一一辨證立方論治,令中藥方治時疫的臨床實踐,再次登上歷史前台,接受新一輪成效檢驗。
據中國中醫研究院編輯出版的《中國疫病史鑒》資料,從西漢到清末,中國至少爆發過321次大型瘟疫,幸好都得到控制,沒有出現過像西班牙大流感、歐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般廣泛,一場瘟疫造成數千萬人死亡的悲劇。
北宋年間,疫癘多番作惡。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蘇東坡謫居黃州,當時黃州也遭逢時疫蹂躪,蘇東坡用一方「聖散子」予以治療,活人「不可勝數」。據《蘇沈良方》載,此方由草豆蔻、木豬苓、高良薑、獨活、附子、麻黃、厚樸、藿香、防風、細辛、半夏、伏苓、甘草等組成。蘇軾在《聖散子敘》中盛讚此方:「若時疫流行,平旦於大釜中煮之,不問老少良賤,各服一大盞,即時氣不入其門……真濟世之具,家之寶也。」
不過,在徽宗宣和年間(1119年至1125年)爆發的時疫中,聖散子不僅失去效用,反令患者服後病情惡化,殺人無數。根據浙江醫院中醫科楊敏春老師等按「五運六氣」分析,元豐二年所生之疫癘,是年干支為己未,太陰濕土司天,太陽寒水在泉,中見少宮土運,歲土不及,故民易病寒濕,因此,聖散子一方,當中的附子、良薑、豆蔻、麻黃、藿香等劑,性味皆燥熱,是有效的溫熱燥濕藥方,但宣和年始,己亥庚子年間氣候變化,非寒濕所致瘟疫時期,該方反助疫氣。(見楊敏春、宋夢等〈從「三因制宜」角度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中醫治療〉一文),可見氣候變化對人體「天人合一」的本質性影響。
濕毒之邪致病
回頭再看今次新冠肺炎疫情,按照前往武漢疫區前線臨床的劉清泉老師分析,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屬中醫疫病「濕瘟」範疇,病因屬性為「濕毒之邪」致病,在病機上,以「濕毒」為主,濕重於熱,故不能貿然使用清熱解毒之法,若過早用上寒涼藥物,雖或暫時壓下高熱,但病邪卻隱伏人體內,引致「冰伏」,故治療應以使用芳香化濁避穢藥物為主,並注意呵護脾胃,恢復脾胃的升降。
在「診療方案」(試行第四版)中,對於那些症狀輕微、處於醫學觀察期的患者,其臨床表現為「乏力伴胃腸不適」,診療方案推薦中成藥藿香正氣膠囊,以解表化濕,理氣益中,調好腸胃;臨床表現若為乏力伴發熱,症狀明顯發熱,肌肉痠痛,可考慮中成藥連花清瘟膠囊顆粒,以清瘟解毒,宣肺泄熱,若發熱伴有大便秘結者,可用防風通聖丸;咽痛口乾者,可用金花清感顆粒,顯示在今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中,中醫在《傷寒論》方證施治的傳統基礎上,再進行一次防治臨床實踐,去證明自身的成效。當然,這些中成藥宜經醫師指示才服用──藥不可亂投,更不可亂服。
然而,對未受病毒感染的人來說,防疫防病無疑最為重要,因此,了解病邪的屬性,有助進行預防。按照中醫「治未病」的理念,武漢市新冠狀病毒感染肺炎中醫藥專家組,他們研究制定了《武漢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醫藥居家預防推薦方案》(方案)供市民參考,提出透過藥物預防、香薰療法、適度運動三方面進行個人防疫;其中香薰療法,無疑也是古人抵禦疫病的常用手段。
確保脾胃正常
記得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載:「張仲景辟一切惡氣,用蒼朮同豬蹄甲燒煙,陶隱居亦言術能除惡氣,弭災疹……」可見通過焚香、佩戴香囊香身防疫,消毒空氣,防止癘毒傳染的思維和實踐,千年貫徹如一。順筆一提,並非人人都適宜佩戴香囊,據中醫學觀點,由於芳香走竄,孕婦不宜佩戴,恐引起胎動不安。然而,以熏香防疫治瘟,從《黃帝內經》、《傷寒論》、《千金方》到(清)吳鞠通的《溫病條辯》都有記載。煙熏法辟疫常用的藥物包括艾草、蒼朮、眾貫、乳香、丁香、薄荷等,其中以艾草和蒼朮最為普遍。
疫癘之邪,多與濕氣有關,今次新冠病毒疫病,亦以「濕毒」為主。辛溫香燥的香藥,可生健脾化濕功效。以蒼朮為例,蒼朮為菊科蒼朮屬植物茅蒼朮或北蒼朮的乾燥根莖,香氣濃烈,味微辛苦,可燥濕健脾、祛風散寒。熏燒蒼朮除濕,消毒空氣,一室裊裊輕煙,心靜神凝,也可以增強抗疫的信心。
如今應對新冠病毒病的治則,中醫家主張「清熱解毒,疏風透表,益氣養陰」。此疾起病急遽,病位半表半裏,內熱灼肺胃,難免劫涸津液,損及真陰,故方藥除了清熱解毒、疏風透表,還要求益氣養陰,扶正以禦邪。然而「固正」關鍵在脾胃。(金)李東垣在《脾胃論》中指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因此,確保脾胃升降正常,注意攝食健康,是個人抗疫最有效的不二法門。《素問.刺法論》說,「正氣內存,邪不可干,避其毒氣」。在傳染疫病大流行時,養陰固陽,提升免疫力;避邪鋒刃,戴上口罩,此理古今相通。
撰文:余志方
[信健康] 了解病邪屬性助預防 ? 中醫資訊派用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