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改革加強保障 自強不息守護市民健康

人口急速高齡化引致與日俱增的醫療需求、慢性疾病趨升等,對有限的公共醫療資源造成沉重負擔是不爭事實,但如何達至公營醫療系統可持續發展,卻從來不是一個簡單課題。醫院管理局(醫管局)要走更遠的路,改革,毫無疑問是不可或缺;一套前瞻性的公營醫療改革,以更精準的資源分配方式服務更多有需要病人,實在刻不容緩。
醫管局守護民康的使命任重而道遠。面對當前挑戰,到底我們的醫療系統是否可以持續?這不單是財政方面的可持續,亦是醫療質量可持續的問題。
醫療改革環環緊扣,透過公營醫療收費改革,加強保障病人是其中一環,提升團隊服務效率及生產力亦是重要一環。
醫管局三管齊下,從而希望提升服務水平和質素:第一,讓醫護減少非必要行政工作,例如不用參與非必要的會議,讓他們可以更加專注臨床工作,診治和照顧病人;第二,利用科技提升效率,例如使用人工智能技術撰寫醫療報告;第三,全面檢討節流,重組服務流程,例如簡化採購器械藥物等過程。

提升服務效率
這些改革措施,將可提升醫護人員臨床工作的效率,亦可透過重整及推出新服務模式,提升病人服務效率和體驗。另外,公立醫院會繼續推動醫療設施現代化,提升治療成效;我們亦會大力孕育本地醫療專才,「走出去」廣納醫療人才,建構本港醫療人才庫,同時深化與內地及世界各地的醫療交流合作,透過互相借鑑提升醫療水平。
大家心裏都很清楚,一直以來,公營醫療服務得到政府高額資助,資助率高於97%,而部分服務的資助率更高達100%,背負的壓力非常沉重。現時,香港正面對公私營醫療系統失衡的困局;大約只有一半醫生在公營醫療系統工作,卻需照顧全港約九成病人,醫護人員整天疲於奔命,面對沉重壓力。縱然醫管局致力推動不同措施應對日益複雜的醫療程序,以及日漸高昂的醫療成本,但以有限醫療資源應付無止境、無限的需求始終不現實,且最終會令香港整個醫療體制崩坍。
有別於以往醫管局調整醫療服務收費,今次是一個「與時並進的改革」,為公營醫療系統覓新出路。我們希望藉着改革,改變市民使用公營醫療服務的習慣和模式,加強保障病人和減少浪費,善用資源,扭轉現時「輕症便宜、重症貴」、「小病高資助、大病病人需大量自費」的結構失衡、資源錯配現象。
精準目標資助
是次改革的關鍵在於資源重整,透過精準的目標資助,加強保障病人,尤其是「貧、急、重、危」疾病的病人。其一改革例子,就是透過調整急症室收費,引導非緊急病人回到基層醫療服務,減少使用急症室治理非緊急病症,讓急症室的重要資源,可以集中照顧有緊急醫療需要的病人,全力搶救性命。
另外,今次改革亦着墨於減少浪費。醫管局作為公帑資助機構,減少浪費一直是工作重點;我們在改革方案中,調整了標準藥物收費與數量,亦調整配藥的安排,避免市民囤積過量藥物,造成浪費。方案亦提出調整住院病床收費和日間治療程序及治理費用,以鼓勵病人使用日間護理服務,減少不必要住院。
我們亦首次在非緊急放射造影及病理檢驗等服務引入共付模式,按項收費,鼓勵病人慎用服務。檢驗服務分「基礎、進階及高端項目」三級收費,例如照X光和一般驗血維持免費,其他相對複雜服務則每次收費50至500元不等。這個共付金額,是市民可以負擔的水平,而政府亦繼續維持高度資助這些醫療服務的承諾。
放寬減免門檻
今次政府承諾將改革的收入,全數用於病人身上。所以,改革重點在於加強保障,而優化醫療費用減免機制,加強照顧低收入、有經濟困難的病人,就是值得大家留意的細節。公立醫院會增設每年醫療費用一萬元上限、放寬醫療費用減免的門檻,以及編織更大、更密、更厚的安全網,令更多有需要病人受惠。
回想我於2019年12月上任醫管局主席之初,其中一項優先工作就是推動醫管局的可持續發展。我呼籲全港市民支持這次醫療改革,一起善用珍貴的公共醫療資源,讓我們一直引以為傲的公營醫療體系能健康、均衡、可持續發展。
醫管局是全港市民的公共醫療安全網,更是經濟能力有限市民的後盾。由從前到今天,此承諾不變,始終如一。改革,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醫療收費改革,我們為何而做?為誰而做?答案顯而易見。
撰文 : 范鴻齡_醫院管理局主席
[信健康] 醫療改革現代化,醫務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