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易嗆到 說話「漏氣」及早治療聲帶癱瘓

喝水或進食容易嗆到、說話時聲音如「漏氣」般虛弱吃力,這可能是聲帶癱瘓的症狀。許多人以為聲帶癱瘓只是勞損所致,但其實它有機會是癌症或手術後遺症所引申的問題。
透過仔細的耳鼻喉科檢查,不但有助找出病因,更能讓病人及早接受治療,減低對日常進食和說話的影響。
聲帶是位於氣管入口的兩條肌肉組織,呼吸時聲帶呈V字形打開,在說話的時候它們會閉合並震動而產生聲音,這種開合功能十分重要:飲食時聲帶閉合能阻止飲料或食物誤入氣管(即「落錯格」)而導致吸入性肺炎。可想而知,如果聲帶因疾病或創傷而失去活動功能,吞嚥進食及說話發聲能力均會受損,令病人生活質素大受影響。

負責控制聲帶開合功能的是「喉返神經」,當此神經受損便會讓兩邊聲帶無法正常閉合,出現聲音沙啞無力、漏風、飲食時容易「濁親」等情況,醫學上稱之為聲帶癱瘓或聲帶麻痹。喉返神經分左右兩邊,一邊繞過鎖骨然後折返喉部;另一邊則由頭頸向下伸延至胸腔再返回喉嚨,途經多個器官,因此當附近出現腫瘤如腦腫瘤、頸部腫瘤(食道癌或甲狀腺癌)及胸腔腫瘤(肺癌)等擠壓到喉返神經,便有機會左右其訊息傳導,繼而影響聲帶活動功能。
頭頸手術後遺症
另一常見出現聲帶癱瘓的原因,是曾經接受頭頸或上胸區域(如甲狀腺、胸腔血管、胃食道等)手術時,拉扯或傷及喉返神經所致的後遺症。故此,若病人從未接受手術卻出現聲帶癱瘓症狀,醫生便需要仔細追查病因,考慮由顱底至胸腔可能呈現的問題,甚或患癌的可能性。臨床檢查包括觸診檢驗頸部的甲狀腺或淋巴有否腫脹,內窺鏡檢查則可進一步了解聲帶閉合情況及確認哪一邊聲帶癱瘓。
若喉返神經只是受拉扯或壓迫而受損,一般數月內能夠自行復元,部分病人或需接受言語治療訓練,協助康復和減低出現吸入性肺炎風險。然而,如果症狀持續,有機會需要接受藥物注射或手術治療,例如把透明質酸注射至單側癱瘓的聲帶,將其盡量「加闊」使另一邊聲帶更容易貼近,以恢復聲帶閉合功能。惟透明質酸會被身體吸收,屬臨時性治療方案,一般療效可維持4至6個月,適用於一些經醫生評估後,認為較大機會能夠自行痊癒的個案,病人可透過注射透明質酸期間改善症狀,待喉返神經慢慢復元。
同步檢查及醫治
若情況久久未有改進,或喉返神經屬永久受損的個案(例如因甲狀腺腫瘤壓着喉返神經而需要切除等),則可考慮接受甲狀軟骨成形術,此為開放式手術,醫生會在病人頸部開出小洞塞入填充物料,將癱瘓的聲帶推至復位,此為永久性治療方案。
近年,醫學界開始採用喉嚨肌肉的肌電圖檢查(喉肌電圖),以達致同步評估及治療聲帶癱瘓之情況。做法是將有注射功能的幼針刺進病人聲帶附近肌肉,量度聲帶發出的訊號以判斷是否屬聲帶癱瘓,抑或其他原因導致聲帶未能閉合,評估病情嚴重程度和康復機率,可免卻病人接受內窺鏡檢查的不適。當喉肌電圖檢查確認為聲帶癱瘓後,醫生可同步進行治療,實時從幼針注射透明質酸。

曾有一位長者,她在接受腳趾骨手術後出現發聲困難和喝水容易嗆到的情況,經內窺鏡檢查後,發現她的左邊聲帶未能活動。及後經喉肌電圖檢查確認屬聲帶癱瘓,估計在手術插喉時,呼吸機的球囊擠壓到神經線,導致她術後出現短暫聲帶癱瘓。在喉肌電圖檢查期間,醫生同步為她的聲帶注射透明質酸,改善病人進食及說話情況。約3個月後,病人聲帶逐漸恢復功能。
亦有另一種新療法「喉返神經接駁手術」,做法是把頸部肌肉的其他神經線訊號引入喉返神經,使其重新接收神經訊號,恢復聲帶閉合功能,預計這些嶄新治療方案,都是醫學界治聲帶癱瘓的新趨勢。

撰文 : 吳耀榮醫生_養和醫院耳鼻喉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淺談治療聲帶癱瘓,專科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