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營醫療踏上重大改革路 改善服務供求失衡 免浪費及錯配資源

醫務衞生局上星期公布了「公營醫療服務收費改革」方案,大刀闊斧為香港公營醫療服務進行改革。這個改革方案,不單精準地點出香港公營醫療服務面對的挑戰,還大膽地提出對症下藥的良方。
這次局方勇於面對公營醫療系統問題,包括服務供求失衡、浪費及錯配資源,充分展現迎難而上的決心。作為醫院管理局前主席,我欣喜見到香港的公營醫療踏上重要改革路,亦呼籲所有香港市民一同支持這次重大改革,為香港公營醫療服務掀開新一頁。
香港公營醫療服務一向以高效優質見稱,同時亦一直面對着不少難題,例如服務供求失衡最為明顯。現時全港大約有16000多名註冊醫生,其中約7000多人在公立醫院服務,佔全港註冊醫生約四成三。然而,公立醫院醫生照顧的病人比例,卻是全港約九成,公私營醫療服務供求失衡情況非常明顯。
苦了病人 苦了醫護
這種服務失衡現象,令公立醫院每天逼滿求診病人,雖然醫護人員已經傾盡全力照顧病人,但病人與醫護人員的比例相差太多,最終導致病人輪候時間不斷延長,但應診時間卻愈來愈短,前線醫護人員亦因疲於奔命,導致服務質素下降,甚至衍生大大小小醫療事故。我與公立醫院前線醫護人員交談時,他們往往希望可以花更多時間在病人身上,我們應盡力提供環境,讓這種醫護精神可以弘揚。

政府每年撥款約1000億元給醫院管理局,大幅資助公營醫療服務,資助率超過97%。以住院病床為例,現時公立醫院住院病床每日的成本約為6000多元,但住院費每日只是120元,已經全包了醫生、護士、治療、藥物及膳食費用,就算不幸在住院期間需要動大手術、入住深切治療病房或接受不同的複雜檢查,病人也無需額外繳費。香港沒有強制的全民醫療保險制度,稅收亦較其他福利國家為低,這種極便宜的全包住院收費方式,卻是所有先進醫療體系中罕見。
反思急症室逼滿病人
香港公立醫院急症室照顧病人的模式,同樣極為罕見。公立醫院急症室每天逼滿病人,每年大約有200萬人次病人求診,但當中超過一半是次緊急或非緊急病人,他們動輒要等數小時才可以見到醫生,如果在繁忙時間,要等上8、9小時絕不為奇,問題是這些非急症病人為何需要到急症室求診呢?
現時急症室每次診症收費180元,與私家醫生收費有幾百元差距,這個差距亦成了非急症病人,例如普通傷風感冒,甚至只求取得病假紙的病人長時間等候之誘因。這些非急症病人雖然願意付出時間成本等候,然而繁忙的急症室卻需要付出寶貴人手和資源照顧這些非急症病人,醫護人員疲於奔命,換來的是危殆、危急和緊急病人的治療受到嚴重影響。我在醫管局期間,經常到醫院觀察,都會碰見一些其實並無急症需要的病人。
收費以臻可持續發展
這次公營醫療服務收費改革,是香港重要的醫療改革。大家可能會關注日後公立醫院收費會上升,然而背後卻承載着一個重要理念,就是靠着調整公立醫院服務收費,增加病人共付的比例,令大家更珍惜我們的公營醫療服務,把病人精準地導向合適的醫療服務,理順公立醫院的服務,集中照顧有需要的病人,令我們的公營醫療服務可持續發展,應對未來挑戰。

盧寵茂局長在公布改革方案時,提過一個很重要的政策方向,就是日後公營醫療會增加對貧、急、重、危病人的保障,而政府對公營醫療的承擔絕不會減少,收費調整後獲得的額外收入,會悉數用於醫療服務中,特別是加強對重症及有經濟困難病人的支援,亦會引進更多貴價的癌症或罕見病藥物,提升治療質素。
作為醫院管理局前主席,我非常樂見政府對公營醫療服務作出如此重大承諾,我深信政府對公營醫療服務的承擔只會有增無減,只要大家全力支持這次公營醫療服務收費改革,逐步落實所有改革措施,香港的公營醫療服務將可以繼續維持在頂尖水平。
撰文 : 胡定旭_醫院管理局前主席
[信健康] 提升香港醫療服務,醫務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