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能否取代真人作心理治療?

陳仲謀醫生 | 2025-04-20

有人說,人類未來的命運,取決於運用人工智能(AI)的成敗。

隨着AI科技日漸成熟,一些行業的人力資源已部分為其取代,而當中趨勢愈演愈烈,有如脫韁野馬,在某些方面似乎已出現失控現象:掌握這種新科技的精英,沾沾自喜,以為大地將會在他們的腳下;而普羅大眾卻憂慮本身原有的工作在可見未來會遭殃,甚至被淘汰!

AI發展神速,一日千里,無論你喜歡與否,它在各方面已侵入人類的生活範疇,特別在經濟和生產方面,更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香港的精神健康專業,亦開始和AI扯上較密切關係。AI最令人矚目是大大增加有關工作的效率和準繩度,使產出結果更佳,不單可提升成本效益,做到「快、靚、正」,提升市民生活質素,而精神健康和心理治療亦在其範圍之內。不過,大眾可能立即質疑,精神科醫生、臨床心理學家和各種心理治療師的工作,能否被AI逐步替代,甚至最後投閒置散?其中問題十分複雜,要探討這個行業以後的發展,的確需要細心思考。

成本效益

首先,人工智能於心理治療有什麼好處?

AI的強項是數據收集、分析和模式辨認,例如:可以把病人說話的語調和速度,進行準確辨識。講話快速歸納成心神繃緊,沒精打采(無心機)的說話,多與抑鬱症有關,AI很容易察覺這些徵狀,能立即向病人提供診治建議,其效率可能比資深的專業人士有過之而無不及。

其次,AI有一個標準的診症模式,如果焦慮是1、抑鬱是2、其他徵狀是3,若然三者都被AI辨識出來,它會顯示「ABC治療套餐」給病人選擇。這些方法涵蓋一些心理治療或認知行為治療法(CBT),上述治療模式一定會比人手快得多,相應的回饋亦如影隨形,治療是否有效便可以更快獲悉;從這個商業角度衡量,AI遠勝傳統方式便不言而喻。

第三,AI不用休息,能夠24小時以最佳狀態聽候差遣;三更半夜找醫生幫忙十分困難,AI卻可以不眠不休,隨時臨危受命,絕不推搪。

第四,亦可能為最重要的選項,就是成本效益的巨大差別。在「非正常時間」尋找醫生進行專業治療,代價不菲;但如果有醫療機構肯投資設立人工智能診治所,初創資本可能很昂貴,不過一勞永逸,財源應會滾滾而來,相信很快便會收回成本,並可不斷獲利。

人工智能的強項是數據收集、分析和模式辨認,於心理治療有不少好處,同時仍有難以解決的問題。

欠同理心

世事往往沒有完美,針無兩頭利,AI運作當然有不少現時仍然難以解決的問題:

第一,AI對非語言的表達方式(身體語言),在目前階段未有準確偵測能力,所以它被視為一個沒感情的工具,完全聽命於操縱者的指示進行分析,不會考慮個別患者,雖然說話內容差不多,表現的感情可能截然不同的具體事實,例如不同的病人會氣定神閒、語無倫次、口若懸河、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總言之,AI暫時缺少了解諸色人等千變萬化情緒宣洩的機能。

第二,AI缺乏可能是人類獨有的「同理心」,未能了解病人和案主(Case Owners)的困難所在。治療者清楚事件來龍去脈,多會產生一種「心同感受」的情緒,就像自己有同樣經歷,例如破產、結婚、離婚、患病或喪親,更能明白事主當下的感情需要,實施針對性藥物治療和心理輔導。AI到目前為止都沒這種功能——病人和服務提供者的情緒互動和交流。

第三,AI暫時沒有創造模式,全賴外界提供的資料,如果有人突然說出一些AI沒庫存的訊息,便無從反應;而人類面對「新鮮事」有隨機應變的能力,就其經驗創出嶄新的解決方法。

相輔相成

綜合而言,治療師和病人必須建立一個「治療聯盟」(Therapeutic Alliance),治療才可以發生正面作用,是成敗的關鍵;其中主要因素包括建立信任基礎、情緒交流渠道;雙方同樣具備同理心,才會產生情緒共鳴,衍生為治療的利器。儘管AI的功能日新月異,但仍未能代替人類具備感情交流、產生同理心的天賦特性。

我們既不能以AI為「救世者」,亦不應該視它作洪水猛獸。AI是人類的好幫手,相信絕大部分人都不會因噎廢食,放棄科技發展帶來的好處;而要堅持繼續優化它作為與人類合作、相輔相成的好夥伴。

最後,筆者認為,AI目前還未能取代人手治療精神和心理障礙,日後的發展另作別論。不過,有專家認為,「醫生不會被AI取代,但不懂AI的醫生就有可能遭替代」!

撰文 :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健康] AI對醫療發展影響,精神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