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之珠變成抑鬱症疫區

陳仲謀醫生 | 2019-07-23
社會雖然累積了沉重的矛盾,但大家都應該放下成見,抱着同舟共濟的精神。(網上圖片)

以梁卓偉教授為首的香港大學公共衞生學院發表了今年的調查報告,宣稱抑鬱症已成為本地的「瘟疫」。當然,梁院長所指的「疫症」,不是人傳人或是動植物傳人的「傳染病」(Epidemic,例如港人聞風喪膽的SARS)。梁教授指的是抑鬱症,由於各種社會原因,包括人與人、社群和社群的接觸,觸發更多市民有抑鬱症的徵狀。

港大醫學院自2009年開始便展開上述的調查,並每年恒常公布研究結果。2011至2014年的「抑鬱指數」平均是1.3%;2014年「佔中事件」和「雨傘運動」時,數值急升至5.3%,而潛在自殺風險是3.6%;2019年6至7月,指數飆升至9.1%,而潛在自殺風險是4.6%。「佔中事件」、「雨傘運動」和「反送中行動」,是一連串衝擊社會人心的激烈行為,大部分市民在情緒上都會受到某程度的困擾,所以這個調查的結果有頗高的準確性,值得精神健康服務界參考,以作準備去幫助病患者恢復身心平衡,重建被撕裂的社會。

中年較青年困擾

港大的調查報告是分為各個年齡群組。令人稍為詫異的是:最受影響的不是青年(20至29歲),而是50至59歲的中年人;後者的指數是11%,竟然比前者高出一倍。這個現象很值得有關學者作深入探討。

筆者初步估計,這批中年人成長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親歷香港經濟起飛,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賺得「東方之珠」的美譽,更成為與紐約、倫敦齊名的國際金融城市。他們眼見香港的優勢逐漸褪色,加上近年社會的矛盾不斷加深,重新刷亮這顆珍珠璀璨的光輝,似乎是力有不及。相反,年輕人未直接享受過香港最輝煌的日子,當然不可能追懷往昔,只能擁抱目前,努力開創未來。

真正的傳染病是由細菌或病毒透過各種媒介,例如空氣、昆蟲、體液,由一個生物個體傳往另一個生物載體。中世紀歐洲盛行的鼠疫就殺死三成多人;現在於剛果再爆發伊波拉病毒(Ebola Virus),世衞(WHO)已經定性為「國際公共健康緊急事件」;香港的「送中風暴」無論是什麼性質,都是萬分危急,港人情緒受折磨,港府企圖以時間換取空間,淡化問題,筆者覺得是行不通的。

香港的「抑鬱疫症」是透過各大傳媒向700多萬市民廣泛報道這個「各自表述」的社會運動,令部分人產生精神困擾,甚至挑起潛伏中的抑鬱,成為一種群眾心態(Collective Mind)。

換句話說,社會大眾的心態會被左右,變得悲觀或樂觀;激進或和平,例如口若懸河的希特拉,可以說服德意志民眾,發動可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2003年的SARS是香港開埠以來僅次於鼠疫的最嚴重瘟疫,當年共有299人身亡,其中包括多名醫護人員,加上同年4月1日「超級巨星」張國榮在文華酒店墜樓身亡,這時的香港正陷入愁雲慘霧之中。可是,香港人並沒有失去信心,以無比鬥志推動大家奮鬥,衝破陰霾見青天,例如已故香港醫學會會長勞永樂醫生,當年囑咐筆者去糾正當時市民的負面心態,在各個平台(學校、社區會堂、電台、電視台和各大報章)呼籲大家站起來,自己注射「精神強心針」,重振港人的鬥志,而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遂應運而生,肩負宣傳精神健康的重任。因為當時的民意一致,在同心協力下,香港很快便恢復元氣。

不過,由2014年至今的社會分歧,雖然表面上靜止了兩年,但市民之間的分化和各走極端,卻暗地裏迅速滋長。有關當局就像手術失誤,錯判惡性腫瘤的正確位置,使潛伏的癌細胞伺機突然急速散播,有一發不可收拾的勢頭。

同舟共濟棄成見

香港目前的困局,相信不容易在短期內成功得到解決,但是,我們都要盡心盡力為自己的家園各盡己任。首先,每一個香港人都需要「自保」,「自保」的第一步是掙脫抑鬱的枷鎖;所謂要助人,就必先自助。

我們嘗試以《禮記.大學》「八條目」中的前六項,審視自己對香港目前困局的認知:「格物致知」——對於亂子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有沒有充分的認識;「誠意正心」——有沒有細心分析各方面的意見,客觀公平地作出結論;「修身齊家」——挺身而出,維護公義,以理服眾,但也要有「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心理準備。

警方和群眾的暴力衝突,最令人痛心,亦相信引起部分港人罹患抑鬱的主因之一。要預防「抑鬱症」的蔓延,市民可以自己接種「心理防疫針」。傳媒鋪天蓋地去報道有關事件,大家如果覺得心中不快,有鬱悶的感覺,便應該立即抽離(轉移視線),放鬆心情,重拾自己的興趣,例如運動、看戲、行山,離開香港到外地散心。「心理防疫針的加強劑」則是避免在社交平台和其他場合和異見者唇槍舌劍,爭論不休,以防有肢體觸碰。

根據多年的研究,患有抑鬱症的病人,有七分一機會有自殺的念頭,所以不能掉以輕心。抑鬱症的徵狀以前已在本欄詳述,總括就是長期「無心機」(工作、讀書、興趣、吃飯……),有時還會出現「身心症」(Psycho-somatic Diseases),最普遍是經常頭痛、胃酸倒流、腸易激、便秘和失眠等,這時一定要接受專業人士的治療和輔導,以免病情惡化。

「治國平天下」,不是細小香港的能力範圍內,香港人只能做好自己的本分,化解分歧,求同存異,互相尊重對方發表意見的自由。香港主要是一個「經濟城市」,太過政治化,便可能有狗尾續貂的惡果,不利生存。

家和萬事興,社會雖然累積了沉重的矛盾,但大家都應該放下成見,抱着同舟共濟的精神,各自退讓,敞開和解的契機。上述寬宏大量的心態,決不是患有抑鬱症的人所具備的。希望港人能透過各種方法,例如靜觀(Mindfulness,身心鬆弛的靜坐運動),以保持腦分泌正常,使情緒穩定,防止抑鬱。大家嘗試以《尚書》十六字真言的「允執厥中」,用公平、公正、公開的形式,自己解除困局。

撰文: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 ● 健康] 捍衛精神健康非難事,護理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