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指引出爐 應付便秘有方法可依

施蘊知醫生 | 2019-09-16

本地慢性自發性便秘的患病率約14%,即每10人就有一人深受其害。以往香港醫生會跟隨歐美及亞洲指引去治療便秘人士,直至今年4月,7名本地腸胃科專家包括筆者,合力制訂一套共識聲明,為香港專科醫生、家庭醫生及普通科醫生,提供針對便秘問題的評估、診斷、非藥物及藥物治療指引,讓患者得到更全面的幫助。

醫生在診斷便秘個案時,必須了解患者的排便次數及習慣轉變,例如是否由每日一次大便變為隔天一次,甚至一星期才一次等,以及可有大便困難等,再綜合生活及飲食習慣來評估成因。

伴隨其他症狀須注意

此外,醫生亦會要求患者告知大便狀態,以助診斷。我們普遍參考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Bristol Stool Scale),如屬第一型,即大便呈一顆顆硬球並很難排出;或是第二型,呈表面凹凸的香腸狀,已可定義為便秘。

如果患者有大便出血、消瘦,或大便時腹部疼痛等徵狀,特別是老人,醫生便要進一步了解是否因癌症或瘜肉引致。另外,部分藥物如去水丸、治療柏金遜症藥物、部分血壓藥或鈣片等,都有機會引致大便不暢通,所以醫生須查問患者正在服用哪些藥物,並重新分配藥量或種類。

部分個案或需要作更多檢查,以幫助患者糾正如廁姿勢。排糞造影(Defecography)可讓醫生透過影像,知道患者如廁姿勢是否正確;其後再安排護士跟進,指導患者正確的如廁姿勢。另外,有患者因有協同失調問題,故此如廁時腹部用力時,肛門肌肉因無法放鬆而不能排便,醫護人員亦可教導他們如何克服問題。

治療方面,醫生會以治本為原則,使用針對性方法為患者改善問題。若然是源於多肉少菜的飲食習慣,加上少做運動,此時患者未必需要服藥,可能多做運動及增加進食含豐富纖維的食物,已可促進腸臟蠕動。要注意的是,近年愈來愈多人吃高纖食物來減肥,例如奇亞籽,但進食過量反令腸臟未能負荷,引致糞便嵌塞(Fecal Impaction),即大便過於乾燥、堅硬導致無法排出。在身體水份不足的情況下進食大量纖維,反而會影響腸道蠕動能力,因此攝取適當份量即可,毋須過多。

蔬菜纖維量各有不同

另一方面,很多人以為凡是蔬菜都能提供足夠纖維,但其實各種蔬菜蘊含的纖維量不一,選擇時應多加留意。曾有一位70歲患者因便秘而求診,檢查後發現腸道出現瘜肉,細問下才知他自喪偶後,最近開始自行煮飯,為求方便,他每餐都吃灼生菜,以為已能攝取豐富纖維。然而一碗生菜的纖維量只有0.9克,吃得再多份量亦未必足夠每日所需。於是筆者建議他轉食含更多纖維的蔬菜,例如半碗西蘭花已有2.6克纖維,通便效果比生菜更佳。

如果單靠改善生活習慣仍未能處理便秘,便要考慮藥物治療。症狀輕微時, 醫生會先處方比沙可啶(Bisacodyl),這是有機化合物,可刺激腸道蠕動。但如果長期服食,患者或會對它產生依賴。另外,乳果糖(Lactulose)和纖維粉都可以軟化大便,幫助排出。惟用藥後情況未有好轉,便要考慮其他成因的可能性,或是轉藥。番瀉葉(Senna,俗稱「草餅」)可用於手術前清空大腸,有時亦會處方給便秘人士使用。利那洛肽(Linaclotide)則是推出了近兩年的新型便秘藥物,同時能幫助便秘型的腸易激綜合症患者減痛,並已通過華人實驗。利那洛肽可幫助腸道細胞釋放水份,令大便更柔軟,易於排出。患者通常每日用藥一次,但如果出現腹瀉副作用,便要停藥或改為隔日才吃一次。

用藥過量致黑腸病變

藥物雖然有用,但經常以外力刺激腸道,都可能造成黑腸病變。要注意的是,有自然療法以草藥來幫助排毒,藉此改善便秘,但這些草藥當中可能有刺激腸道成分,亦有機會衍生黑腸病變。醫生為患者照腸鏡時如發現此情況,便會建議患者停藥一段時間,待腸道的顏色轉淡、恢復正常。雖然黑腸病變不一定會變成癌症,但這是身體給你的警號,提醒應找出便秘成因,不能只治標就算。

很多人覺得便秘令人尷尬,加上香港人工作繁忙,導致患者不願求醫;亦有患者因為貪圖快捷,只在坊間購買治療便秘產品便算,但正如俗語所言:「學壞三日,學好三年」,便秘已有數月甚至數年,其實需要時間來矯正問題,讓身體漸漸回到正常狀況,不應祈求一步登天。當然我們可用藥物或營養產品協助,但長遠目標是培養正確飲食習慣、做足夠運動、學習正確如廁姿勢及有便意時不要強忍。如果便秘持續,就要尋求醫生協助,找出背後原因。

撰文:施蘊知醫生 腸胃肝臟科

 

[信健康] 應付便秘非難事,健康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便秘人士坐直如廁的話,可能令直腸和肛門的角度難以大便;使用小椅子墊腳,便可調整直腸和肛門角度,可得以順利排便。(作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