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醫院24小時通波仔服務 爭分奪秒拯救生命

醫院管理局 | 2019-12-18
瑪麗醫院心臟科心導管室團隊早前獲頒醫管局傑出團隊獎。

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近年每年死於心血管疾病─特別是心臟病和中風是死亡人數最多的疾病。心臟病發時若盡快得到治理,對患者最為理想。俗稱「通波仔」的冠狀動脈介入手術是處理急性心肌梗塞最有效的治療方案之一,根據國際標準,將病人由到達醫院至完成手術的時間控制在90分鐘內,可有效提升存活率,大大減低機能創傷,縮短復原期。瑪麗醫院心臟科團隊早於2010年引入24小時「通波仔」服務去年完成的130宗手術中,有六成在非辦公時間進行,有賴團隊付出私人時間隨時候命。

作為計劃的「開國功臣」之一的瑪麗醫院心臟科副顧問醫生譚礎璋,憶述當年人手緊絀,連續一個月無休工作:「已經數不清曾多少次大時大節需要回醫院做手術,也試過年三十晚吃團年飯時被急召,但細心一想,如果我不回去,別人一家可能過不到年了?這就是我們堅持下去的動力。」

要完成一台通波仔手術需要至少兩名醫生、兩名護士及一位放射師。除了犧牲週末及假期,醫護團隊還不時面對日以繼夜的工作。另一名副顧問醫生黃曜東說:「有時完成一整天工作後,晚上又突然要做兩、三台緊急手術,做完已經天光,又開始新一天工作,巡房、門診診症,曾連續工作48小時。」

心臟科病房經理陸慧心和應說:「試過下班剛打開家門就立即被召回醫院,手術後再次回家又再被召,結果一日三過家門而不入。」心臟科團隊註冊護士陳俊安則試過在一個冷雨夜被召回醫院。他形容當時心情有點「忟」,但看到手術室外坐滿家屬,紛紛掛著懇切與擔憂的眼神,便明白自己責無旁貸,更感恩自己微小的付出可救回病人的生命及幫助到一整個家庭。

團隊表示,隨時候召的確會帶來無形壓力,幸得家人體諒和支持,即使缺席聚會亦沒有怨言,才能全情投入守護病人健康。眼見無數曾經心跳停頓的病人最終起死回生,甚至手術翌日已經可以落地行走,正是這種使命感鼓勵團隊堅持下去,樂為病人多走幾步。團隊今年獲醫管局頒發的傑出團隊獎,成果備受肯定。譚礎璋謂目前團隊希望將到達醫院至完成手術的時間進一步縮短至60分鐘,讓病人更早得到治理,減少手術後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