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雖穩仍須審慎
又是連續4天假期的結束,昨天是5月5日(星期二),是農曆的「立夏」,象徵炎夏來到北半球。其實,早在4月尾,太陽璀璨的笑容已經在香港上空展現,加上較少的空氣污染(大概是大灣區的工業還未完全復工),紫外線可以肆意照遍很多幽暗的角落,殺死了數以億計隱形的病毒。
香港早前連續錄得多次「零感染」數據,所以不少人,當然包括政府當局,都準備解封若干防疫措施,政府昨日便宣布由5月8日零時起,限聚令放寬至8人,戲院、美容院、健身室、酒吧等可以恢復營業 等等。以目前疫情的態勢而言,有審慎樂觀的思維無可厚非,例如中學文憑試復考以來,一切正常,計劃循序漸進的解除禁令,有步驟的恢復工商業和市民正常的生活,可能是適當的時候。
回想17年前香港受SARS襲擊,損失近300條寶貴生命,今次COVID-19的為害似乎較少。2003年6月23日,WHO在本地時間下午3時把香港剔除疫區之外,港人就可放心除去口罩,開心到世界各地旅行。但觀乎歐美疫情仍然嚴峻,非洲的傳播好像剛剛開始,保守估計,全球的旅遊活動可能到聖誕節才可以恢復。
今次新冠病毒不似SARS,前者的性質莫測高深,後者消失了就一去無跡。大部分專家都認為人類一日未發明疫苗或找到有效的治療藥物,新病毒將會繼續威脅全球70多億人的性命。可是,在疫情未受控之際,歐美各國政府都努力籌劃放寬封鎖,恢復經濟活動。事實上,開放隔離,取消「人際間隔」是恢復生產的先決條件,但也是重新交叉感染的陷阱。其他國家因政治和經濟的考慮,對放寬封鎖戰戰兢兢,而香港對此事亦陷入兩難的局面──封鎖和開放。「兩害取其輕」是一般的做法,也會因各地的國情不同而有所分別。不過,如果操之過急,一定會人(市民生命)財(經濟生產)兩失。香港必須參考各國的成敗例子,因應本地特殊的環境,作出審慎的決定。
需要務實行為
德國在歐盟中恢復得最快,某些大企業例如福特車廠已經開始投產;公共交通工具也大部分開通,不過要求乘客要佩戴口罩。但好景不常,德國的感染率隨即由0.7反彈回1.0。德國總理警告各州不要急於求成,否則聯邦政府會考慮再度封城。
新加坡近十數年來差不多在各方面都勝過香港。疫情之初,該國一位陳姓部長曾公開諷刺港人盲搶物資。後來,星洲當局顯然忽略了為他們出賣勞力汗水的幾十萬南亞裔勞工的福祉。這些工人居住於狹窄、衞生條件又不佳的宿舍,終於爆發大規模的群組感染,成為東南亞最嚴重的感染區。
南韓最初的感染率也不高,但大邱市一個「非正統基督教會」的群組感染幾乎把疫症蔓延至全國,首爾更首當其衝,可幸青瓦台當機立斷,實行鐵腕政策,才把疫症數字壓下去,直到最近的零確診。
一海之隔的日本,政府由於過度着眼於如期舉辦2020奧運會,疏忽了北海道的疫情,繼而處理「鑽石公主號」郵輪的感染事件犯上嚴重的錯誤,間接導致「東京奧運」要延期一年,而首都等地都出現大規模社區傳染。
相信大家都熟悉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擊敗吳王夫差的故事。一般人認為這是勾踐忍辱負重,而夫差剛愎自用,是吳國覆滅的殷鑑。筆者以另外一個角度看這件「吳越春秋」的歷史:夫差不是不知道養虎為患和放虎歸山的後果,他其實根本不當勾踐是一隻猛獸,而是一條搖尾乞憐的狗。吳國之敗亡不在於越國的強大,而是夫差不自量力,在羽翼未豐時就北上攻伐傳統的強國田齊,企圖爭霸中原,這無異是玩火自焚。
香港面對封鎖和解封的兩難,一定要衡量自己的實力是否能配合企圖實施的政策:迅速解封對經濟復甦有多大益處?繼續封鎖對港人的心理負荷構成多大影響?萬一有「第三波的感染」,香港能否仍然能「浴火重生」?這些難題有如今屆DSE通識科其中的一條必答題目:「談新聞自由和國家安全的問題」。自由主義者和國家主義者,就他們不同的意識形態,論述一定會是南轅北轍。香港現在所需要的是務實行為:照顧大多數人的利益,保持社會穩定,平衡各方的意見,去理順當前的急務──按部就班地逐步放寬封鎖,同時亦要準備重複禁令。政府的兩手準備可給予市民有一個重要的心理準備:事情向好,亦可能有倒退的可能。
當心功虧一簣
現實的情況是全球360多萬人染病,超過25萬人身亡,死亡率是7%,新病毒的殺傷力不容小覷,只稍低於1918至1920年的「西班牙流感」的10%。當時疫情漸見成效,群眾出外慶祝,導致第二波爆發,死亡人數激增。目前香港官民雙方都對疫情抱有樂觀態度,放寬戒備的心理與日俱增,這是十分危險的,甫近黎明,往往就是最黑暗的時刻,因為人們都以為勝利在望,放鬆警戒,很容易被敵人乘虛而入,招致一敗塗地,可謂「為山九仞,功虧一簣」。筆者以自己專業的角度分析病人的心理狀態:部分精神科病人幾經辛苦,情況得到控制就自行減藥甚至停藥,往往造成不良後果:多是病情向負面反彈,使醫治變得更為棘手。
香港地狹人稠,是瘟疫大開殺戒的溫床,但因為我們有上次SARS的經驗,市民自發採取緊密的防禦措施,才得到現時將近成功的環境(到5月17日,如無新的本地感染,疫情基本上是受控了)。港人自求多福的行為是值得讚揚,但近日出現的鬆懈卻令人擔心功敗垂成。
政府切勿吹風,試探港人對放寬戒備的態度,例如:准許跨境學童回港復課和特許中港商務人士有特別的豁免權。筆者堅持以大多數人的利益作為依歸,不帶任何歧視。跨境學童畢竟為數不多,他們回港復課會帶來不少風險,或造成校園的分化和對立;港商在內地設廠,可以用資訊科技遙控運作,加上世界經濟還未重開,訂單應該不會太多,目前的操作相信可以應付得來。
香港、中國和世界各地是「命運共同體」,決不能獨善其身,切忌有搶先一步的心態,因為很多時是「槍打出頭鳥」。
撰文 :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健康] 疫情肆虐莫鬆懈,珍惜自由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