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辨識與治療

陳俊彥醫生 | 2020-06-05
要分辨癬與濕疹,可從生活習慣上着手,出汗較多、手腳較濕、常做運動的人,患上皮膚癬的機會較高。(法新社圖片)

在皮膚出現乾燥、紅腫、脫皮等現象時,一般人會說是「濕疹」。這說法其實有點模糊,因為皮膚異常有不同的成因,醫學上,濕疹多指異位性皮膚炎。

皮膚發炎有不同的成因,例如是食物敏感、藥物敏感,又或是對金屬、塑膠等敏感造成接觸性皮膚炎,長時間接觸化學物質引發的主婦手等,都會產生皮膚異常。

異位性皮膚炎的成因暫時沒肯定答案,但與個人免疫系統過分活躍有關,也與遺傳基因有關連。分子醫學研究指出,濕疹是2號T淋巴細胞失衡所致,因基因出錯,令細胞容易受外界刺激而進入活躍狀態並分泌發炎因子,令皮膚產生炎症。

易與其他皮膚病混淆

部分中度至嚴重的濕疹患者,脫皮情況較嚴重,也會因抓癢而令皮膚變厚、苔癬化,與銀屑病(牛皮癬)病徵類近而引起誤會。兩者其實不難分辨:首先,銀屑病患處的邊界會較清晰;其次,可看皮屑,濕疹的是細而半透明的皮屑,銀屑病皮屑則是粗糙而呈現黃色灰色;再者,患處位置也有不同,銀屑病病發多於關節外側如手肘、腳踭,頭皮、指甲也會受影響,更會引發關節炎,濕疹則多在關節內側、頸部等。除此以外,亦可從病史中分辨,濕疹患者自己或家族多會有敏感症如鼻敏感、結膜敏感、哮喘等。

另一種會引起混淆的是真菌感染,即皮膚癬,如俗稱「香港腳」的足癬、體癬等。要分辨癬與濕疹,可從生活習慣上着手,出汗較多、手腳較濕、常做運動的人,患上皮膚癬的機會較高。在檢查時,會發現皮膚癬的紅疹、脫皮情況多在患處外圍,在邊界位置最紅最嚴重,所以體癬也俗稱為「金錢癬」,如屬濕疹,會是整個範圍受影響。

有些患者在發生皮膚問題時都會自行購買藥膏治療,這有一定的危險。牛皮癬與濕疹均屬免疫系統疾病,如病情輕微,治療與濕疹尚算相近;但到中度以上,治療方法就很不同。而皮膚癬與其他感染如毛囊炎等是由於真菌或細菌引致,濕疹藥膏的藥理機制是抑制過分活躍的免疫系統,錯誤地使用會令局部皮膚的免疫系統下降,令感染情況惡化,病情愈來愈嚴重。

醫生會先診斷患者病情輕重。從患處面積、位置、病徵等客觀因素,以及對病人生活的影響等作判斷,例如有些病人患處面積雖然不大,但大都發生在面部,就可能需要用到較重度的治療。

按病情輕重決定療法

輕度患者多處方外用藥膏,類固醇藥膏在急性發作、情況嚴重時甚為有效。雖然有一定的副作用,如令局部皮膚變薄、長毛等,長時間大劑量使用也有機會引發系統性問題,可是醫生會按情況作處方,重度的藥膏只會塗抹於局部、短時間地使用,病情改善後就可轉用強度較低的藥膏。現時也有非類固醇濕疹藥膏,可用於皮膚較薄的地方,小兒患者皮膚較幼嫩也較合適。

對於中度至嚴重患者,可採用光學治療、口服免疫系統抑制劑及最新的生物製劑的方法。光學治療是以紫外線令過分活躍的細胞冷靜下來,好處是紫外線穿透力低,不會去到器官,副作用較少,頗為安全。壞處是需時較長,一般療程為每星期2至3次,持續4個月,一般人難以做到。至於皮膚癌風險則不用過於憂慮,醫學文獻指出,只要一生照紫外線燈不超過200次,皮膚癌風險就跟正常人接近,每次療程只會照32次。

口服免疫系統抑制劑則是以藥物抑制整個免疫系統,受感染的風險會較高,服用時醫生需作抽血檢查以調整用藥。

至於生物製劑,是具針對性的的藥物,概念像標靶藥。隨着對濕疹發炎機制了解漸多,已能用藥物把與濕疹最有關係的發炎因子中和,不會觸及其他部分的免疫系統,比傳統方法療效強而安全。生物製劑在濕疹治療上仍較新,但應用在銀屑病、蕁麻疹治療上已有多年,有安全歷史,不用過分擔心。惟最大缺點是費用昂貴,藥費每月要過萬元。

除了以藥膏治療外,日常護理也甚為重要。要在生活習慣上改善,找出致敏原並剔除,減少病情加重的機會。使用護膚膏甚為重要。

護膚膏加強皮膚屏障

皮膚分為表皮、真皮、皮下脂肪,表皮就像磚牆,磚就是表皮細胞,磚與磚間的水泥就是保濕因子,濕疹是基因問題,令皮膚無法製造足夠保濕因子,像水泥穿洞一樣,未能保存水份之餘,也令外間的致敏原進入皮膚。因此患者需要塗抹護膚品,功用有三,一為補充水份,二為減少水份蒸發,例如是用有凡士林的護膚膏,三是加強皮膚屏障作用,例如用較新型含有天然保濕因子護膚膏,可留意這類寫有含有神經醯胺(Ceramide)的產品。

在病情緩和時,也可作積極性治療(Proactive Therapy):在經常發作的患處,一星期2至3次搽抹非類固醇藥膏,由於炎症每一次發作,都會令保濕因子繼續流失,皮膚屏障功能受損,因此,積極性治療除了可減少濕疹復發,也能增加濕疹的斷尾機會。

撰文 : 陳俊彥醫生_香港大學內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

 

[信健康] 護理濕疹非難事,醫生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輕度患者多處方外用藥膏,類固醇藥膏在急性發作、情況嚴重時甚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