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針和口服藥分別

張傑醫生 | 2020-09-08
有些人,尤其是上一代的人,經常要求醫生給予注射藥物的方法,希望得到更快更強的效果。其實,當足夠的藥物進入身體前,仍需要病人的抵抗力去將細菌殺滅。這個過程需要時間,一般是24至48小時,故此,打針並不是馬上有效果。如果病情較輕微,醫生也會堅持處方口服藥。

不少父母「恐嚇」小朋友時,都會用上警察、醫生、拐子佬等。其中,醫生的恐嚇就是打針,聯想到的是疼痛和哭泣。「打針」這個治療項目給人感覺是「長痛不如短痛」。若是孩子,打針前會作何考慮呢?

所謂打針,代表肌肉注射和靜脈注射(也有皮下注射)。注射式的藥物在很多情況下效力會較快、較強,有時會較長效,所以,一般使用於較嚴重的疾病或是不容有失的病症上。前者的例子如嚴重的肺炎和腦膜炎;後者的例子如有明顯不適的尿道炎。如果醫生認為病人的細菌感染情況較輕微和沒有嚴重併發症的機會,口服藥是首選。當然,醫生處方前會有3個假設:1.孩子肯服食藥物;2.口服藥在經過肝臟處理後仍然有其效力;3.孩子的病情可以密切觀察。

有些人,尤其是上一代的人,經常要求醫生給予注射藥物的方法,希望得到更快更強的效果。其實,當足夠的藥物進入身體前,仍需要病人的抵抗力去將細菌殺滅。這個過程需要時間,一般是24至48小時,故此,打針並不是馬上有效果。如果病情較輕微,醫生也會堅持處方口服藥。

另一個更重要的情況是,起初病情較嚴重,醫生為孩子選擇靜脈注射抗生素治療。當病情穩定後,可否轉口服藥物呢?大部分是可以的。有些未必可以,例如腦膜炎,因為口服藥物沒有足夠濃度通過腦膜進入腦部,以達到效果。何時轉口服藥呢?一般是待病情穩定,最重要的是發燒退卻最少24小時。至於何時可出院?最好待病人能夠完全服食藥物(沒有嘔吐)及體溫保持正常最少24小時。

老實說,口服和靜脈注射方式給予藥物(尤其是抗生素)仍是主要的方法。肌肉注射愈來愈少被使用(即是父母恐嚇孩子那種打針),因為疼痛會維持數天外,還有很少真正細菌性感染的病症可以靠肌肉注射一兩針可以解決。有可能心理因素多過實際效果。

作者為兒科專科醫生

[email protected]

 

[信健康] 口服與注射的分別,兒童資訊可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