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付精神海嘯(一)

陳仲謀醫生 | 2020-10-06
澳洲把精神健康服務問題放在優先位置,圖為一度成為疫情重災區的澳洲維多利亞州。(法新社圖片)

新冠肺炎在地球肆虐幾近一年,未到10月,死亡數字便已突破100萬大關,人類期望的有效疫苗又遲遲未出現,更有不少專家認為縱使有疫苗,也未必可以完全解決COVID-19對人們的威脅,它或會像季節性流行感冒一樣,每年依時依候施行襲擊。換句話說,全球70多億人要面對多一個敵人,精神壓力自然會更上層樓。新冠病毒不斷奪去人類寶貴的生命,也嚴重困擾芸芸眾生的情緒,猶如芒刺在背,前英國皇家精神學院院長Wendy Burn教授的形容更為貼切──「精神海嘯」(Mental Tsunami)。海嘯大作,無堅不摧,任何防禦工事也不能抵擋,人類只有在有預警時及時逃避,才能免於沒頂。

二十一世紀全球第一個瘟疫恍如海底發生大地震,駭人聽聞的海嘯將會接踵而來。世界衞生組織前總幹事陳馮富珍醫生在一個內地的公眾場合宣稱,現在的疫症將會導致大量精神病個案。

香港在地理上得天獨厚,未曾遭受海嘯的蹂躪,2004年的印尼大海嘯和2011年日本「三一一」海嘯,相信港人仍記憶猶新。人類不可以阻止海嘯的發生,但需要有預警和防備,準備及時逃生及減低它對財物的破壞。本專欄於今年1月(見1月21日)曾經初步探討「精神海嘯」這個問題,而剛過去的10月1日適逢「雙喜臨門」,國慶和中秋節巧遇碰上。當港人在疫情緩和、政府放鬆管制、大事慶祝之際,南半球的澳洲卻展開了一個全球直播的視像會議,討論「COVID-19會否摧毀澳洲的精神健康服務系統」。

筆者在當晚月圓之夜,與家人團圓之時,全神貫注留意這個長達一小時的研討會。出席討論共5人,分別是主持人,他是一位從事科學研究的記者;一位是精神科醫生,負責制定有關政策的執行和落實;另一位是大學教授,最後兩位是身兼兩重身份的人(service receiver and provider,精神病康復者,現在從事相關的輔導工作)。

澳洲研討會五大要點

澳洲的精神健康服務在全球處於領先地位,在各方面尤勝歐美,當地業界擔心在疫情持續下,他們的服務會不勝負荷,甚至有崩潰的危機。2018年,澳洲的「人均國民總收入」排名僅高香港一位,但平均用於精神健康服務的投資卻高於香港以倍數計,可見兩地政府對上述問題的重視有天淵之別。雖然很多服務都在在需財,而現在特區政府面對內外困境,財政有告急之虞,但是部分服務只要微調,成效就會像槓桿原理一樣,可以放大。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和學習澳洲的方法,作為榜樣,再視乎財政的多寡因時制宜。

澳洲的疫情比香港嚴重得多,墨爾本市屢有封城的舉措,他們擔心疫情的後遺症將會是另一種洪水猛獸,特別是精神病患,是可以理解的。香港在防疫方面相對上做得不錯,所以大家不要妄自菲薄,但別人的長處,我們亦不能視若無睹。由於所牽涉的範圍廣泛,筆者準備分兩三次向各位讀者提供有關資訊。

精神健康服務可以分為「微觀」和「宏觀」兩方面作出討論,現因方便起見,就先以5個當晚與會者所觸及的要點作為開始:

一是Prime Minister(總理):澳洲政府最高領導人親自過問政策的更新和執行。

二是Commission(問責部門):澳洲的7個行政區域都有「精神健康服務公署」,由聯邦政府中央總局統籌,去實際推展各項服務,保證有最高的透明度,使國民容易監察。

三是Multi-disciplinary Team(多元化專業服務團隊):確保團隊中的各種專業服務人員足夠應付所需,及保持優良水準。

四是Holistic Approach(整全觀):精神病有別於其他疾病,除治療病人身心外,還要協助他們解決眾多的外在問題。

五是Funding(撥款):保證各項服務有充足的資源。在疫症橫行未息時,澳洲和其他國家一樣,經濟陷入衰退,但已一早宣布增加有關的財政預算。

融會貫通上述五點,可以清楚看出澳洲和香港對「精神健康服務」的不同。澳洲對這個問題放在極優先的位置,由總理督導,又有專職「有權有責」的部門統籌各項需要,調撥充足的資源,以維持服務水準,配合有前瞻性的改良策略。反觀香港,最高負責人充其量只是食物及衞生局局長,政務司不過問有關事情,遑論特區的行政長官。記得曾蔭權在位期間,荃灣區發生一宗精神病人行兇殺人事件,可能在輿論壓力下,政府立即撥款一億成立「地區健康中心」。可惜,這項補漏拾遺的僅有政策,大概因為未納入經常性財務負擔,加上宣傳不足,所以成效不彰。

香港既患寡又患不均

澳洲按行政區,有7個「精神健康服務局」,由聯邦政府的總局統籌;香港的醫院管理局把只有1106平方公里的地域,拆分為7個「服務聯網」,而精神科亦順理成章由7位資深的精神科醫生分別領導,其中只有一個聯絡人(coordinator)充當協調,有點像「八仙過海,各師各法」。孔子說「不患寡而患不均」,現在香港在這方面的醫療服務更是「又患寡而又患不均」。縱然7個聯網的診治水準相若,但無論是新症或舊症,輪候時間都有很大差別,這種不公平的情況是極不理想的。

香港經歷了去年的社會運動,現在又要和疫症搏鬥,加上國際形勢的急轉直下,本地的經濟必受重創,失業率一定會節節上升,市民的精神壓力勢必百上加斤。目下政府面對的問題雖然困難重重,但如果將這個不顯眼的問題視而不見,束諸高閣,可能會有精神海嘯淹沒人心的災難。

筆者絕不是想「語不驚人死不休」,而是希望在位者能夠認識和正視問題的嚴重性。

現代社會的興衰成敗,絕對關係於人民的身心質素,政府大量投資在教育上是對的,但輕視「精神健康服務」,將之放在行事日程的末端,就是買櫝還珠,不分輕重。

其實,香港的精神治療水準可以媲美先進國家,亦能自由進口尖端藥物,可是因為其餘一切的配套不到位,使很多市民深受折磨。「醫病容易醫人難」,醫治精神病是要全方位協調社會的各個部分,防範「精神海嘯」,更需萬眾一心和有英明的領導。

紙短情長,至於怎樣實際去抵禦「精神海嘯」?就留待下期再續吧!

撰文 :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健康] 精神健康非難事,醫生貼士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