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人心對抗第四波疫情

陳仲謀醫生 | 2020-12-01
香港第四波疫情殺到,圖為市民排隊往社區會堂接受新冠病毒檢測。(中新社圖片)

今天是12月的第1日,下個星期一就是「大雪」,21號(星期一)則是中國人最重視的「冬至」,所謂「冬大過年」,大家都準備總結今年的事務,展望來年的發展。2020年可能是這一代人最難忘的一年,「急景殘年」的氣氛提早出現:「急景」是疫情和世界政局的演變特別快;「殘年」是指今年諸事不順、經濟衰退、紛爭四起和死傷枕藉。

相信在12月中,全球「新冠病毒」感染數字會直撲7000萬大關,希望死亡人數不至於隨之上升而超過150萬!歐洲的疫情未因各國政府收緊防疫措施而有紓緩的跡象;美國經過總統大選的洗禮和感恩節的「家庭團聚」,感染數字必然會居高不下。聖誕節本是歐美地區普天同慶的日子,但今年則可能變成疫情變化的「轉捩點」,以英國為例,執政保守黨雖然在國會擁有絕對的多數席位,但也不敢忤逆民意,在節日裏「大幅度」放寬限聚令,和該國專家的警告背道而馳。從此可見,民主、自由和人權是一把「兩面刅」,在非常時期可能變成國家興亡的絆腳石。

消除防疫麻木心理

香港雖然是一個彈丸之地,但疫情的起落和其他地方相比是大同小異。2019年,香港過了一個動盪的聖誕節,今年11月初本地疫情緩和,很多人都認為今年的節日氣氛一定會遠勝往年,有人更不吝慳囊,準備利用和新加波訂立的「旅遊氣泡」協議出遊獅城,舒一口悶氣。誰不知好事多磨,香港突然爆出「第四波疫情」。

最新一波的疫情雖然算不上突如其來,但其凶險似乎遠勝往昔,因為「跳舞群組」的感染人數已超過400人,加上社會各行各業都有人確診,當中有社會名人、電視紅星,有幾名醫護人員也中招,最令人擔心的是,好像病毒無處不在,遍地開花。有人歸咎於某幾個「高危群組」沒有自律,危害大眾安全。有人或會覺得政府的防疫措施漏洞百出才是「罪魁禍首」,加上執法不力,社會陷入「防疫麻木」的心理狀態,有人甚至「無心戀戰」,才會出現這個「聖誕危機」。因為12月中以後,大批留學歐美的學生會循例回港度假,而氣溫也將降低,增加病毒的傳播機會。

對病毒之戰,港人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經歷幾乎一年的爭戰,市民不只出現了「抗疫疲勞」,相信一部分人已有麻木的感覺:口罩照戴上,但沒有注意是否掛得正確;手部一樣會清洗,但只是虛應故事,馬馬虎虎。這是集體心理現象的表現──其他人做得好,自己便可以躲懶。還有,國際專家預測的「精神海嘯」隱約露出冰山的一角:近來接二連三出現「倫常慘劇」。特首在最新的一份《施政報告》,建議從「禁毒基金」提取3億港元(具體實施情況不詳),支援因COVID-19所引起的精神病患。筆者對政府政策的「新猷」,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喜者是在位者聽到民間的聲音,知道要回應市民的訴求;懼者是他們把精神健康的優先次序放得較後,不知輕重。現在財政緊絀,大家都明白,希望以後的當政者能清晰地審時度勢,幡然改正上述落後的思維。英國印度裔財相在最新的預算案中,增撥5億英鎊去應對瘟疫後的精神病患,特別用於青年、學校和公營醫療服務。英國人口約6700萬,香港則有750萬,讀者對兩地政府對精神健康關注的分野,心裏有數,能自行判斷。

筆者經常提起「香港精神」,就是市民努力自求多福,不能奢望得到有關當局慷慨的支援,但要抱合作的態度,積極做好本身的責任,有信心終於在連敗3次後,取得最後的勝利。現在我們首要的任務是消除「防疫麻木」的心理,因為有效疫苗的普遍使用,還有一段頗長的日子。港人一方面要勇敢面對目前的困難,切勿麻木散渙(Psychological Numbness);另一方面,絕不能喪失鬥志和希望,要捱過最黑暗的日子,就會見到曙光。

以下是一個心理實驗,去證明有祈盼才能取得生機:

一個籠子裏放着10隻老鼠,中間有道閘門,前後兩端都通了電,所以當老鼠走近都會觸電,痛極而後退。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所有老鼠都龜縮在一起,放棄逃生的機會(Learned Helplessness)。

另一個籠子的布置完全一樣,但其中只有一邊接上電流。最初,10隻老鼠都被電流刺痛而尖叫。但有一隻老鼠,偶然奮力向另一邊衝刺,成功跳到沒電的一邊。其他9隻老鼠看在眼裏,忍着痛楚,都跳到安全的一邊,很快便回復正常的活動。

賈其餘勇耐心應對

港人自救成績有目共睹,疫情雖然爆發第四波,筆者認為是「非戰之罪」,而是大勢所趨、內外交煎所帶來的惡果。面對來勢洶洶的新疫潮,市民切勿自暴自棄,反而要賈其餘勇,去配合政府將會實施的新強制措施,靜心等候有效疫苗的面世。現在去追究防疫失敗的責任,互相指摘,應該是不合時宜,也無補於事,因為「覆巢之下無完卵」。大家不要針對「染疫的群組」,也不用責難為着5000元才去測試有否染疫的人,而是釋出同理心,相互體諒,希望盡快遏止疫潮的擴大,讓香港有一個真正的「平安夜」。抗疫是一場持久戰,就像馬拉松的運動員,除了有強健的體魄之外,還必須具備堅毅的心理質素,雖然可能在途中意外地絆倒3次,但都要咬緊牙關,站起來勇往直前,因為在比賽的尾聲,身心狀態最是受壓,最容易放棄;如果抱有希望,知道終點在望,就一定能堅持到底。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100年前的「西班牙流感」殺死了最少5000萬人,歷時兩年就消失得無影無蹤;17年前的SARS肆虐了幾個月,一樣是一去無跡。大概是近百年以來,人類的物質文明發展得太快,心理質素跟不上迅速的步伐,形成不平衡的精神狀態,以為必然是「人定勝天」:我們一定要在最快的時間控制疫情,研發出最有效的疫苗和特效藥,盡速恢復經濟發度。上述的想法,當然是無可厚非,但如果從另一角度去解決問題:增強適應能力(Resilience)、耐心(Patience)、寬容(Tolerance),以及記取歷史教訓,人類可能會更早走出目前的困局。

撰文: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健康] 提震人心齊抗疫,支援資訊可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