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可持續發展藍圖 讓公立醫院有能力應對未來挑戰

范鴻齡 | 2020-12-30
現時每年有超過七百六十萬人次在公立醫院的專科門診覆診。圖為伊利沙伯醫院。(醫管局圖片)

2020年來到尾聲,這一年,受到新冠疫情影響,我們無論社會、政治和經濟,以至個人生活,都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少人甚至用「失敗的一年」來形容2020年。不過,在艱苦中奮進,在危機中成長,甚至爭取發展的機遇,一向是香港人的精神。公營醫療系統即使受到疫情的壓力,仍不忘努力爭取長遠發展,為未來的挑戰奠定基礎。所以,我們在疫情之中,開始着手構建可持續的發展藍圖。

新冠疫情下,社會對保衞民康的工作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會和理解。公營醫療系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但保障有需要市民的健康,而是公共醫療的有力防線。一直以來,香港的公營醫療系統以有效率見稱,但隨着社會進步、人口老化等問題,公營醫療系統亦面臨不少挑戰。我們有需要着手處理一些根本的問題,包括持續地減輕公立醫院的擠迫情況和改善服務供求失衡,好讓我們在未來有更大的空間去應對任何突如其來的挑戰。

加強基層醫療網

醫管局大會內務會議剛通過了「醫管局可持續發展專責小組」的工作報告,專責小組就着提升公立醫院的軟硬件配套、建設智慧醫院、提升醫管局人才資源、改善專科門診輪候時間和繼續推動公私營協作計劃等不同項目,提出了數十項建議,希望可以透過落實這些建議,長遠令公立醫院的服務達致可持續發展。

專責小組其中一項重要建議是加強公立醫院的日間醫療服務。現時各聯網都設有具規模的日間醫療中心,日間醫療中心除了提供不同專科的門診服務外,更提供一些日間臨床治療程序,例如腹膜和血液透析、電療和化療,甚至是一些相對簡單的日間手術等。在未來,我們會投放更多資源發展日間醫療服務,照顧更多患有慢性疾病而病情穩定的病人。加強日間醫療服務的好處,除了可以減少病情穩定的病人不必要地住院,減輕醫院病床的壓力外,對病人的治療、健康管理,以及家人的照顧都有不少好處。

現時每年有超過760萬人次在公立醫院的專科門診覆診。然而,專責小組的研究發現,部分病人的問題,例如是一些病情穩定的「三高」和糖尿病人,其實可以由家庭醫生跟進。

未來,我們會透過加強基層醫療網絡,包括我們的普通科門診和院舍外展醫療服務,還有配合政府的地區康健中心和公私營協作計劃的家庭醫生網絡,合力照顧這些病情較穩定的慢性疾病病人。將病人留在基層醫療網絡,除了可以減少病人不必要地轉介到專科門診和縮短輪候見醫生的時間外,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減輕公立醫院的壓力。

除了加強基層醫療服務外,我們未來亦希望透過醫社合作,為慢性疾病病人提供更好的社區支援,為更多的慢性疾病病人制定個人化治療模式,讓病人賦能參與管理自己的健康,與醫護人員一同走這條治療的道路。

促進可持續發展

除了治療,我們亦在疾病管理方面着手促進醫管局的可持續發展。醫管局擁有龐大的臨床數據庫,透過分析這些大數據,配合人工智能等資訊科技的協助,我們可以對病人的治療模式得出很多結論,甚至可以協助預測病人病情變化,就診斷和治療方案作出建議。醫管局未來將會更廣泛地應用這些技術,為更多不同慢性疾病訂立服務模型,讓醫護人員依據病人的風險制定更有效的治療方案,讓最有需要的病人優先獲得服務。

這些建議將會成為我們策略發展計劃的一部分,成為醫管局未來發展的大方向。這些建議,原意是為了解決醫管局長久以來服務供求失衡的問題,讓公立醫院的服務長遠達致可持續發展。然而,經過這次聯合醫院的群組感染事件後,我更加深信,我們有必要盡快落實這些建議,好讓我們的公立醫院可以騰出更多空間、人手和資源,去應對未來的突發狀況。縱使日後再次爆發世紀疫症,我們的公立醫院仍然有足夠的能力去應對。

撰文 : 范鴻齡_醫院管理局主席

 

[信健康] 公立醫院發展藍圖,支援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加強日間醫療服務的好處是,可以減少病情穩定的病人不必要地住院,減輕醫院病床的壓力。(醫管局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