嚼蘿蔔「咬春」 聽雄雞報曉啼

新的一年,歲次辛丑,賀年氣氛雖受疫情影響而顯得淡薄,但中國人幾千年的過年傳統和節日生活足跡,今日仍留下濃濃的歷史筆墨。(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談到,正月一日,除了長幼盡皆正衣冠,以次拜賀,還喝椒柏酒,飲桃湯,吃五辛盤。(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菜部第廿六卷》對五辛作出解說,五辛菜,是葱、蒜、韭、蓼、蒿5種芥辛嫩之菜,在立春日「雜和而食之」,不僅取迎新之義,吃「辛」迎「新」,還可「助發五臟氣」,以辛味促五臟血氣加速循環,使人體適應從寒冬進入暖春的氣候變化,充分體現了中國人「天人合一」的食養生活實踐。
五辛盤又稱春盤,即在盤中盛上5種帶有辛辣味的蔬菜。(西晉)周處的《風土記》記載:「元日造五辛盤……葱、蒜、韭菜、芸苔、胡荽是也。」即今天的葱、蒜、韭菜、油菜和芫荽。到唐宋,畢竟辛辣之味不好直接入口,於是以麵粉製餅,用餅把五辛菜捲起來吃,可說是今日茶樓點心「春卷」的濫觴。春盤在宋代不僅是「打春」後必食之物,周密《武林舊事》記載:「春前一日,後苑辦造春盤,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值萬錢。」可見春盤的食品組合,在宋代統治階層,用料相當精緻,製作甚為奢華。
除吃春盤,(明)劉若愚的《蕪史》和《酌中志》均有記載:「立春之時,無貴賤嚼蘿蔔,曰『咬春』。」《城北集詩注》亦記述,「立春後競食生蘿蔔,名曰『咬春』。半夜中,街市猶有賣者,高呼曰,『賽過脆梨』」。
嚼蘿蔔「咬春」,是取古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食過蘿蔔這種菜根粗食,嘗過辛苦,日後做什麼事,都有克服困難的毅力,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清朝大臣彭蘊章《松風閣詩鈔》的《幽州土風吟.咬春詞词》云,「羅葡(蘿蔔)辛,名咬春,此是古人菜根意,可愧一食萬錢人;食萬錢,恣遊戲,笙歌叢裏朝朝醉。不到山村水邊寺,九十韶光睡夢中,春人誰識春滋味」。貧者立志上進;富者耽於逸樂,(明)洪應明《菜根譚》所討論處世修養的道理,多得「菜根」啟發。
吃得菜根 可做百事
蘿蔔(萊菔)是蔬中最有益的食品,具去邪熱氣之效。生食,止渴寬中;煮食,化痰消導。(唐)孟詵《食療本草》記載,「性冷,利五臟,輕身益氣。根(即常食的蘿蔔),消食下氣,甚利關節,除五臟中風,煉五臟中惡氣。服之令人白淨肌細」,說明蘿蔔有利關節,驅除臟腑中的風氣,且有美容白肌效用。不過,萬物必有其利弊之處。(宋)寇宗奭《本草衍義》說,「萊菔根,服地黃、何首烏人食之,則令人髭髮白」,故蘿蔔不宜與地黃、何首烏同食。
李時珍《本草綱目》萊服條,引述張杲醫說云:「饒民李七病鼻衄甚危,醫以蘿蔔自然汁和無灰酒飲之即止。蓋血隨氣運,氣滯故血妄行。蘿蔔有下氣而酒導之故也」。蘿蔔自然汁可治鼻衄不止;另「滿口爛瘡,蘿蔔自然汁,瀕漱去涎妙。」
以迎春佳節,多窮的人家都願意買個蘿蔔給孩子咬,除了有古人吃得菜根可做百事的深層寓意外,對人體也有下氣消穀和中、練五臟惡氣的食效。
新春賀人健康長壽,古今皆然。中醫學「五運六氣」闡釋氣候變化對人體的生理和病理影響,理論可供應時防治病邪的參考。《靈樞.歲露》說,「人與大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故月滿則海水西盛,人血氣積,肌肉充,皮膚致,毛髮堅,腠理郄,煙垢著。當是之時,雖遇賊風,其入淺不深……」《聖濟經》亦說:「五行之氣,上應五星,內徹五臟。」說明人體對外部氣候變化必有內體反應。
按「五運六氣」,今年歲次辛丑,水運不及。太陰濕土司天,太陽寒水在泉。主運的初運為木不及,二運火太過,三運土不及,四運金太過,五運水不及。客氣初之氣為厥陰風木,二之氣少陰君火,三氣太陰濕土,四氣少陽相火,五氣陽明燥金,六氣太陽寒水。
自治未病 智慧手段
按照五運六氣的推理,水運不及之年,人體腎虛病症較容易發生。腎主人體水液代謝。一旦腎虛,亦容易導致水腫。因腎主骨,故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在水不及之年宜警惕,留意腎臟健康。當太陰濕土司天,太陽寒水在泉,從整體角度說,全年寒濕之氣較重。上半年濕氣重,下半年寒氣重。上半年濕氣重加上客氣二之氣較熱,又濕又熱,易傷及脾腎。是否如此,不妨參看一下,惟小心總可駛得萬年船。很顯然,應氣候之變,去調理和糾正人體五臟六腑五行的偏盛偏衰,以食療「自治未病」,未嘗不是食養生活和健康存活的智慧手段。
新的一年,萬象更新,然而時光無情流逝,總予人歲月不留人的一份惆悵與無奈,不期然令筆者想起清代歷史學家趙翼《辛未元日》這首七言絕句:「燭影搖紅焰尚明,寒深知已積瓊英;老夫冒冷披衣起,要聽雄雞第一聲。」開篇燭影搖紅焰尚明句,說出孤寂寒夜,臨近破曉,瓊英(雪花)在室外已積起厚厚一層。刺骨的寒意,無阻當時已逾八十高齡的作者披衣而起,展露出堅毅的意志、剛直不屈的品格。「披衣起」3字讀來鏗鏘有力,揚言要聽雄雞破曉報春第一聲,老而彌堅的積極態度,對明天洋溢希望,把詩作前段陰鬱氣氛一掃而空。壯志不沉,熱愛生命,人生態度值得學習!
撰文:余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