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信」同行十五載 從診症室到大世界
2021年是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透過《信報》專欄推廣公共教育跨過第十五個年頭。香港家庭醫學學院公共教育委員會自2005年10月開始,每周於《信報》醫學專欄刊登一篇以家庭醫學為專題的文章,目的是向市民介紹家庭醫學及推廣家庭醫生,並幫助市民有正確的健康態度。
學院專欄的歷史可從學院前院長蔡惠宏醫生〈十年回顧 展望將來〉一文而知。專欄起首是經順德綿遠堂劉鼎新先生介紹《信報》曹仁超先生予香港家庭醫學學院,劉先生及曹先生都認同家庭醫學的概念和對病人的重要性,所以支持學院透過專欄讓大眾認識家庭醫生的重要性,從家庭醫學角度推廣醫學知識,提升社會大眾的健康水平。專欄最初由蔡醫生、陳潔玲醫生、林永和醫生及陳選豪醫生親自執筆,每周撰寫一篇約千二三字的文稿,在《信報》副刊以香港家庭醫學學院的名義和會徽刊登。
時間匆匆,學院與《信報》專欄合作已十五載。至2021年頭,專欄文章已超過700篇,而文章在歷任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院長支持下,更編輯成5本家庭醫學叢書──《家庭醫學手冊 伴我同行》、《家庭醫學手冊之二 家庭醫生》、《家庭醫學手冊之三 家庭醫生──一家人的好朋友》、《家庭醫生一百篇》及《家庭醫生101》。
專欄文章由學院公眾教育委員會及各家庭醫學同業投稿,委員會對投稿逐一審閱,以確保文筆暢順,內容準確適時,不會誤導大眾。委員會在現任主席顏寶倫醫生帶領下,諸位同業各展所長,在專欄撰文教育公眾。而陳選豪醫生在〈家庭醫生 伴我同行〉一文中,亦闡述了大家如何透過《信報》的「家庭醫學」專欄共結筆緣。
提供貼地健康資訊
專欄文章內容豐富,希望讓大家能對家庭醫生的角色有所認識,如顏寶倫醫生的〈家庭醫學 改變世界〉、葉榮基醫生的〈家庭醫生,有你,我放心〉及世界家庭醫生組織主席暨學院院監李國棟教授的〈災難防護應變 家庭醫生堅守崗位〉等。
專欄內亦有家庭醫生處理不同病症的分享,如顏寶倫醫生的〈上壓130,下壓80:你有高血壓?〉、侯婧醫生的〈治療感冒的秘訣〉、溫煜讚醫生的〈乙型肝炎和類固醇藥〉、倪明醫生的〈天長地久有時盡,濕疹綿綿無絕期?〉等。
家庭醫生照顧身心,除了處理身體的病症,還會了解病者的心理健康,如譚仲豪醫生的〈低谷逆境中自強〉、劉慧儀醫生的Shall we talk等。家庭醫生亦是一家人的好朋友,關顧病者由出生至終老,如林永和醫生的〈零雞蛋、直升機與家庭醫生〉、鄺碧綠醫生的〈怎樣進入青少年的世界?〉、陳頴欣醫生的〈如何「善終」?〉等。
古語云「上醫治未病」,家庭醫生亦會着重預防性醫療,向社會大眾提出適時貼地的健康資訊,從而令市民能強化自己的身體,預防疾病。
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學院公眾教育委員會在《信報》「家庭醫學」專欄亦刊登了一系列的健康教育文章,希望大眾能對新冠肺炎有所認識,及早預防,如〈齊心抗疫 你問我答〉、〈檢驗病毒攻略〉、〈新冠疫苗 百花齊放?〉等。當然,提倡季節性流感預防亦是必不可少的,如〈流感疫苗:滅活vs減活〉及〈當流感遇上新冠肺炎〉等。
戒煙亦是家庭醫生十分着重的,如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院長周偉強醫生的〈一年一度世界無煙日 一起共創無煙香港〉。還有的是劉知行醫生的動機訪談系列,由〈從堅決維持現狀到成功改變習慣〉、〈提升改變動力〉至〈改變動機 需具體適切〉,希望讀者更能了解自己,從而更自主地改變自己,提升健康水平。
關心醫療系統發展
在診症室外,家庭醫生亦會關心醫療系統發展,如學院院監傅鑑蘇醫生的〈耘苗成林 基層醫療的豐盛發展〉、陳鍾煜醫生的〈讓基層醫療分擔醫院工作吧!〉、鍾思博醫生的〈放眼未來,社區主導的醫療改革〉等。
除了關心香港的醫療系統,家庭醫生亦會透過專欄讓讀者認識內地的醫療發展,如〈健康中國〉、〈家庭醫生鄭州行 認識國家全科醫療發展〉等。在國外,公眾教育委員會每年5月會為世界家庭醫生日撰文,如〈家庭醫生心底話〉、〈家庭醫生 與你同行 守護每刻〉等。
除上述外,家庭醫生亦會透過《信報》專欄抒發醫學人文的情懷,如羅詩敏醫生的〈醫學人文的藝術情愫〉、陳選豪醫生的〈Eureka醫學人文尤里卡〉等。筆者亦以醫論戲,以電影分享引起讀者對健康的關注,如〈告別之前〉、〈漫長的告別〉等。
《信報》作為大眾媒體,影響者眾,透過專欄實在是公眾健康教育十分有效的方法。作為家庭醫生,我們的守護角色並不局限於診症室內的病者。我們實能透過專欄撰文提倡家庭醫學,推廣家庭醫生在社區的角色,從而守護大眾、守護社區。
若親友、同事或病者與筆者分享專欄的文章,筆者是會感到榮幸及欣喜的,因證明了《信報》專欄能將筆者的健康訊息宣揚。
希望香港家庭醫學學院《信報》健康專欄繼續,以家庭醫學守護社區,更致全康。
撰文 : 何家銘醫生_香港家庭醫學學院
[信健康] 關心醫療系統,支援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