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院跨專科內鏡團隊 引入新技術 提升醫療成效

威爾斯親王醫院內鏡中心 | 2021-09-09
威爾斯親王醫院內鏡團隊獲醫管局頒發「傑出團隊獎」。左起為威院內鏡中心病房經理黃美燕女士、威院內鏡中心總監趙偉仁教授及威院內科及藥物治療部名譽專科駐院醫生鄧承恩醫生。(醫管局圖片)

威爾斯親王醫院內鏡團隊成立逾30年來,一直致力開拓嶄新的內視鏡診斷及治療方法,包括全港首創以跨專科模式進行內鏡程序、以內視鏡治療潰瘍出血及引入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早期腸胃癌等,並把實戰經驗傳授至其他醫院聯網。現時團隊人數達80人,為八十年代開展服務時的10倍。團隊一直致力創新,未來將繼續發展內鏡手術機械人等高端科技,進一步提升醫療成效。

威爾斯親王醫院內鏡中心在1986年成立之初僅得5名醫生及3名護士,隨着香港市民對相關服務的需求增加,團隊持續增強服務的同時亦引入新技術應對挑戰。

中心總監趙偉仁教授早在2004年已參考外國經驗,進行全港首宗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經口腔引入內視鏡,再以「片皮鴨」方式逐少切除早期消化道癌症患者的腫瘤。由於胃鏡手術創傷性較低,大大減少病人的併發症、痛楚、住院時間及出血量等,術後更沒表面傷口,亦可保留患病器官,提升病人生活質素。

過去17年,威院內鏡中心處理的黏膜下剝離術數量持續上升,2019年完成了約180宗黏膜下剝離術,較2009年約50宗手術大幅上升,手術成功率達95%,即使去年受疫情影響,手術宗數亦達120宗。

威爾斯親王醫院內鏡團隊是全港首支包括外科、內科及其他專科醫護的內鏡團隊。(醫管局圖片)

醫護團隊增至80人

醫院曾有年輕護士同事患上食道癌,傳統手術需要切除喉嚨、聲帶及食道以清除癌細胞,術後復元需時並會影響容貌,更會失去聲線及自行呼吸的能力。內鏡團隊會診後以最新的內視鏡影像技術為病人診斷,最終以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完全切除病者的早期癌細胞,康復後避免了傳統手術的後遺症。

團隊一直透過跨專科包括內鏡內科、內鏡外科、內鏡專科護士、麻醉科、影像及介入放射科等合作,令治療更有效率,例如影像介入治療於手術進行期間可透過血管造影幫助病人止血。團隊在跨專科合作下,成功以內鏡治療出血性消化性潰瘍及嚴重消化道出血等情況,團隊在1986年成立至今成員已超過80人。

另外,團隊現時亦有安排內鏡護士24小時當值,處理急症、儀器操作、協助止血及擺放支架等職責,相關病人死亡率、輸血及須進行緊急手術等情況均顯著改善。

推動高端科技應用

機械人手術是未來醫學科技發展的大趨勢,中大醫學院去年於威院進行全球首個用於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的內鏡手術機械人臨床研究。機械人配有兩支機械臂,分別裝上微型抓手及微型切割刀,方便切割腫瘤時以抓手拉高黏膜,再以切割刀進行剝離,減低腸壁穿孔風險。

機械人至今已協助完成約35宗手術。未來5至10年,團隊會致力繼續研發人工智能協助診斷,以及內鏡機械人處理縫合傷口。

現時醫管局7個聯網均有醫院提供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團隊會繼續把技術與經驗與其他團隊分享,「但開風氣不為師」,為未來培育新血。

團隊今年獲頒醫管局「傑出團隊獎」,期望跨專科合作可令病人受惠更多,得到更安全、更有效和更適當的治療。

撰文 : 威爾斯親王醫院內鏡中心

 

[信健康] 高端科技提升醫療成效,支援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