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醫路歷程】風濕病科專科醫生蘇晧:跑步的日子就是好日子
說起風濕、痛風,很多人會第一時間覺得是老人病,正所謂年紀大,機器才會壞。其實,這些總體上都稱作發炎性關節炎,大部分人都很年輕或中年開始發病,反而老年人發病機會較少。
風濕病科專科醫生蘇晧是個長跑愛好者,雖然無科學證據顯示跑步能減少發炎性關節炎,但跑步鍛煉體魄、放空腦袋助減壓,又能建立良好生活規律,對避免免疫系統出問題大有好處。正如蘇晧所言:「能跑的日子就是好日子。」
蘇晧醫生很陽光,身形甚fit,很多人在2020年都少運動多吃喝,他全年只得5天沒有跑步,難怪精神奕奕。他閒談時都離不開跑步和運動,記者說他會是個一流的長跑推廣者,他聽後哈哈大笑。
說起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發炎性關節毛病,原來很多時跟免疫系統有關。「免疫系統理論上是攻擊外來病毒或微生物,如果過度活躍而出了亂子,就會攻擊身體的器官或組織。年輕人的免疫系統較活躍,所以反而較多病發。」蘇晧解釋說。
除了年輕人較易發病外,女性也比男性為多。很多壯年人對此糊裏糊塗,以為跟自己無關,蘇晧笑着說:「我很多親戚朋友常跟我說,三叔、二嬸落雨關節痛,其實不屬於類風濕科的範疇。」
飲食習慣未必是誘因,但抽煙卻是大忌,「抽煙會導致患類風濕關節炎的機會增加,如果得病還在抽煙的話,病情更會加劇。」蘇晧警告說。
與病人關係緊密
由於病友大都正當盛年,又屬於慢性病,蘇晧與病友之間建立很深厚的感情。「很多病友一個月前還在上班,還為養家餬口努力奮鬥,突然間就發病,甚至影響到重要器官。」類似的系統性併發症,甚至會攻擊心肝脾肺腎,後果十分嚴重。
「我們這科跟病人關係尤其緊密,有時病況忽然變差,比如一名皮肌炎患者出現急性肺纖維化,過程非常辛苦,看着他愈來愈不夠氣,整個治療團隊都感到難以接受。記得那位病友是一位中年專業人士。」蘇晧惋惜地說。
病痛不會一夜之間來偷襲,有哪些徵狀需要留意?「像類風濕性關節炎等,都會出現發炎性出疹、發燒,或者突然間瘦了許多、感到疲倦等,這些都是很早的徵狀,希望病友和身邊人多加留意。」
如何預防發炎性關節炎?蘇晧提到運動的重要性,「雖然沒有確切科學證據證明多運動會少得此病,但運動令心情好一點,免疫系統就沒那麼容易出錯。」
談到運動和長跑,蘇晧精神更加抖擻起來,他提到小時候志願是做足球員,「經常去街場輪波踢,不過當時一般是後備入替。」他笑着說。
如今他依舊有落場,經常參加香港醫學會比賽,「我以前踢進攻中場,經常出現體力不繼的情況,但如今卻從事簡迪(Kanté)的工作,因為我近年體能好,不介意在中場掃蕩,隊友們叫我馬基列尼(Makélélé)。」他如今體能遠勝隊友,剛剛才熱夠身,昔日波友已氣喘吁吁。
長跑和從醫生涯,令蘇晧領悟到不少道理,比如性格決定命運,命運也決定性格。原來他預科決定讀醫,花了很多時間說服想他讀商科的家人。「我讀醫科以前不怎麼讀書的,後來發現性格會隨你的工作而改變。我讀醫時發現尋求知識的過程有趣,而且和長跑一樣,付出大致上和收穫相若。」他淡淡地說。
難怪他不想踏入商界,因為做生意自然想本小利大。不過,他坦言比較喜歡以前的自己,「我以前fun一點,如今則悶了很多。這就是命運決定性格,如果我不做醫生的話,我也不會變成今天有規律和紀律的人,這些都是讀醫和做醫生幫到我的地方。」
雖然他自覺悶蛋,但在記者看來他是個風趣的醫生。他也承認自己個性適合從醫,尤其是風濕病科。「我性格比較慢,做事情不喜歡太急,搜集多些資料再分析,然後斷症下藥;如果要做手術,我恐怕做不來,前一晚要失眠。」
記者說他可以選擇兒科,蘇晧又開玩笑說:「我愛心恐怕又不夠,我愛心的size剛剛大到適合做風濕科,小點和大點都不行。哈哈!」從這個選科的決定,已經反映出他的幽默感。不過,風濕科也的確適合慢悠悠的他。
「風濕科近年發展一日千里,我們要不斷學習和開會,掌握更多治療方法。不過,20多年前這科發展相對較慢,很多病都沒有治療方法,因此我們只能治療病人的心,起到照顧式和輔助式的作用。」蘇晧一口氣說。近年醫學發展快了,他也變成長跑手,性格改變剛好追上工作需要。
去年只停跑5天
去年爆發新冠疫情,很多人生活變得頹廢,很多長跑比賽也因此取消,但蘇晧卻強迫自己繼續跑。「2020年我全年只有5天沒有跑,就算下雨和身體不太舒服,都逼自己跑。」他形容當時是自虐式訓練,「紀律是要練出來的!沒跑開很辛苦,跑開就覺得沒什麼。」
今年他放過自己,一個月大概休息5至6日,但這種跑步密度也令不少人咋舌。減跑真正原因是今年工作比較忙,去年因疫情關係很多病友不能覆診,「我們的病友要吃藥抑制免疫系統,需要長期監測病情,所以我們都很擔心他們不覆診。結果,我們科是最早透過視像診症的,前前後後做過100多個病友。」
蘇晧提醒大家要維持良好的身心狀態,做運動非常重要。對他而言,長跑已經變成信仰和哲學,「我覺得運動過程有不同的得着,我尤其喜歡50公里、100公里的超級馬拉松,這些比賽看似很長,期間要面對不同的起起伏伏,這就像人生或長期病患者,醫治的路看似很遙遠,但只要一步步走下去,永不放棄,始終能走到終點。」
的確,很多病友都向他提過一個問題:「醫生啊醫生,我有這個病,是不是一輩子都要吃藥?」蘇晧明白病痛來襲有很大生理壓力,「但我會跟他們說,這是一種慢性病,目前有很多有效藥物,只要不是很大副作用,徵狀又控制得好,其實跟普通人沒有分別。」
回想自己選擇讀醫時,他努力說服家人的諸多理由,其中就包括「做醫生很有意義,能夠幫到很多人」。蘇晧表示很多工作都有意義,但不如醫生來得直接。雖然他的性格也因此出現轉變,甚至說過「不太喜歡現在的自己」,但這些犧牲正正是工作的「意義」所在。
讀書、從醫、跑步,都是漫長的過程,而且往往是比較孤獨的事情。「我們要有信念,你知道身體是一個很機械性的東西,機械性得來又會出錯,出現一些假象和幻覺,比如當你跑到一定途程,身體會放負,你會忽然想何必辛苦跑,何不回家睡覺?甚至咒罵自己。」
人生也難免有質疑自己的時候,長跑者稱之為「撞牆期」,「不過只要你堅持下去,身體會覺得這個人夾硬來,或發現幻覺騙不到他,就會停止發放類似訊息,那樣你就會突然心情變好,一片天朗氣清,然後就能繼續跑下去。」只要捱過撞牆期,終點就不會遠。
撰文:吳雄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