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互信醫患關係 促進治療成效

蘇瑞雯 | 2021-09-24
,當病人能夠體諒香港醫護的緊張工作流程時,放下抱怨,其實醫護也能感應,彼此建立一份信任。

「Sandy,我下星期覆診見醫生,但好驚又要加藥,我無法接受藥物的副作用了,每次覆診前都會驚到失眠。」「Sandy,我不懂該如何和醫生溝通,等了兩三小時,卻只能見醫生幾分鐘,但醫生看電腦多過看我,問一句才答一句,他們是否真能醫治我的病?」

這些都是個案求助時分享的內心感受,在恐懼與不安中,我亦隱約聽到一種不信任的醫患關係!我的個案中有癌症患者、柏金遜症患者、免疫系統失調者等等,他們都需要接受藥物治療,理論上醫生是他們的強大後盾,但偏偏卻不易建立互信的關係。

戰勝恐懼

作為心理治療師,我的職責是陪伴病人面對噩耗突然來臨所帶來的心理壓力及複雜情緒反應:否認、自責、自我隔離、憤怒、抱怨、恐懼、不安、沮喪、抑鬱等等,每個人也因為不同處境而引發不同的情緒反應,如何釋放並梳理這些情緒,可以幫助患者面對及接納病情,接受治療。然而當我回想自己的經歷時,讓我明白建立互信的醫患關係同樣需要。

曾經我也是一位和死神搏鬥的病人,亦曾是照顧者,多年來照顧先父對抗癌魔。由照顧者到病人這段經歷,讓我體會到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有助促進治療成效。實不相瞞,文章開始引述的個案分享,何嘗不是自己曾經歷的內心感受?後來慢慢發現,這份不信任所帶來的恐懼,不但無助治療,甚至為自己帶來更沉重的心理負擔,所以每當個案分享他們的恐懼不安時,我不但聽到,更能感受到,所以我一直在想,究竟該如何陪伴個案重建對醫護團隊的信任,然後有系統地接受治療,而不是被恐懼及不信任牽引着。

易地而處

除了情緒支援,我嘗試透過各種角色扮演的話劇元素,讓個案體會當大家易地而處時,究竟感受會如何?亦會讓個案體會不同的溝通方式,究竟又可以產生什麼不同的效果?他們可以在不帶批判的環境下,思考自己的角色為何。

讀者可能會問,在公立醫院每次也見不同的醫生,怎能建立醫患關係?大家也明白這是香港醫療體系資源不足下的問題,但其實建立醫患關係其中一個重要關鍵是醫護與病人之間能否建立互相體諒的同理心,當中更重要的其實是心態!這亦是剛才所說的,大家能否易地而處,感受對方的難處及痛點。

就以癌症病人為例,往往會因為憂慮及害怕而墮入焦慮狀態,重複發問類近問題,但如果醫生能易地而處,感受病人的憂慮,人性化地回應病人的提問,那一刻病人或許能釋懷。同樣地,當病人能夠體諒香港醫護的緊張工作流程時,放下抱怨,其實醫護也能感應,彼此建立一份信任。

很多病患需要長期治療,由醫藥到心理到社會支援,環環相扣,缺一不可。除了情緒支援我的病人外,我也開始嘗試讓他們明白什麼是「病人賦能」(patient empowerment),讓他們明白在治療過程中,其實可扮演積極的角色,有力量繼續生活。有機會再詳談病人賦能是什麼。

作者為註冊藝術(表達藝術)治療師

[email protected]

 

[信健康] 醫患互信促進治療,精神訊息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