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工作過勞有抑鬱情緒
最近香港醫學專科學院(下稱醫專)發表一個頗為令人驚訝的報告,指出逾70%的年輕專科醫生處於工作過勞的狀態,其中21%出現中度或以上的抑鬱問題,至於有沒有患上各種精神病和公私營機構中所佔的比例(私家醫生回覆問卷只佔8.2%),就無從得知。醫生和所有人一樣都是血肉之軀,體力和精神並沒有過人之處。現代社會工作繁忙,很多專業人士都面對工作過勞的困境。
例如香港的教師工作日益繁重,非教學工作排山倒海而來,真正的課堂授課反而淪為次要重點,學生成為「受害者」可能只是長遠的問題;但醫生因病人太多,應接不暇致服務水準下降,甚或發生「醫療事故」,不難想像會爆發危機。
香港連續幾年都蟬聯全球男女最長壽地區,本地優良的醫療服務厥功至偉。香港醫療系統承襲港英時代的制度,是以醫生為首的團隊作為運作的機制。換句話說,醫生是醫療系統的「火車頭」。醫生和其他專業人士因為工作過勞,而出現「工作怠倦」(Burn out),世界衞生組織(WHO)最初定性為一種疾病,後來修正為「長期無法排解工作壓力而導致的症候群」,是一種「職業現象」(Occupational Phenomenon)。
筆者相信香港年輕的專科醫生最容易有上述困擾,而醫專提出《身心健康約章》是希望紓緩這種有目共睹的問題(本地7個聯網的專科新症等候時間愈來愈長)。可見,人手不足,港人「老齡化」不斷增加公營醫療機構壓力,首當其衝當然是作為火車頭的醫生,因為縱然當局聘請多些醫護助理,都不能分擔醫生的工作。這就是醫管局較資深醫生不斷辭職轉而受聘於私家醫院或私人執業的原因。
就筆者的本業精神科而言,全港共有400多位精神科醫生,其中有近200多人是在私人市場服務,令本科的公私營運極不平衡,造成一個「惡性循環」:較資深公家醫生不斷流失。最近,政府立法容許海外專科醫生來港行醫,是否能真正解決問題?全港市民當拭目以待,但肯定是遠水不能救近火,而且更是杯水車薪。有關當局要挽留人才、好好利用其他方面的力量,而提升服務質素和減短病人輪候時間,其實有一些更實際的方法。
必須對症下藥
醫管局醫生流失量增加的問題,雖然上文已經指出工作量過多是主要原因,但其中還有不少助燃劑使辭職的火炬愈燒愈旺:辦公室政治在醫院當然也難以避免,官僚架構的臃腫,辦事效率不達標,間接造成「工作不平均分配,升職亦必須有人事網絡」,令不計辛勞和有使命感的醫生也意興闌珊:工作滿足感不高,想用多些時間照顧病人也不容易,簡直是身不由己,於是便把心一橫,到外面闖一闖,首要的不是衡量收入的多寡,而是工作的自由度和自主權(不必聽命於各級上司,用藥方面更有多些選擇)。況且,政府可能會進一步放寬海外醫生來港執業,在職業成功感不多和前景不明朗下,更促成流失率的上升。
當局要力挽狂瀾,就必須對症下藥,好好去安撫有離心的醫生。其實,這些問題早在港英時代有識之士已經提出,所以才成立醫院管理局,希望透過脫離政府的「繁文縟節」(Red tape)去改善服務效率。可惜事與願違,兩個組織分別不大,最多是「五十步笑百步」。如果當局不釜底抽薪,隨着病人的有增無減,願意留在公營醫院繼續奮鬥的同仁,工作只會百上加斤。根據醫管局的統計,很多初級醫生每周的工作時數都超過55個小時的「警戒線」,因為有醫學研究發現每周工時超過上述「紅線」者,其中風和心臟病發的機會率分別會增加35%和17%。雖然不少私家醫生的看症時間也很長,但他們能自由調配工作,而且是「多勞多得」,在心理上自然不能同日而語。
確保身心健康
現任醫管局主席面對人手短缺的困局,建議延遲醫生的退休年齡,筆者相信這個辦法只會是隔靴搔癢,而不是針對改善醫生工作條件的核心所在。其實,不少持份者都認為擴大和優化「公私營合作」,最能解燃眉之急。可惜,除了眼科和大腸篩查的兩個環節上,政府似乎未有盡量利用私人執業醫生的功用。「公私營合作」應該是「一家便宜兩家着」,不知為什麼當局對此不加重視?
話說回來,當務之急是保住全港萬多名醫生的身心健康,因他們對700多萬市民有着救死扶傷的重責。正如醫專發表的《身心健康約章》所述,其成立的「專案組」(Task Force)要立即找辦法擴廣和促進醫生的身心健康。現在醫專的應對暫時仍然停留於口號式的宣傳──ASAP:
A是察覺(Awareness),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面發生問題;
S是自我照顧(Self-care),試圖自我找尋解決的方法;
A是尋求協助(Ask for help),不要尷尬,儘管找同事幫忙;
P是促進健康(Promotion of well-being),要追求一種正面的身心狀態。
醫專以前地位崇高,政府在制定有關醫務條例時,幾乎一定會徵得其同意才立法。
近年香港幾經動盪,社會架構不同往昔,時移世易,醫生的地位也大不如前,例如:新一屆立法會,醫學界便已經失去單一議席(要和40000多名護士一同競爭);食衞局在引入海外專科醫生來港服務上,也未有充分諮詢醫專的意見。
十多年前,筆者有感於醫生的地位有下降的趨勢,心自暗嘆將來可能變成另一種「夕陽行業」,不想到事情比預期來得更快,令人無限唏噓。
公營醫院醫生工作的繁重,環境日益不理想,形成「雙輸局面」,使香港現有優良的公共醫療系統可能出現「斷崖式」的墮落危機。
筆者希望各位醫生仍然要緊守崗位,遇有困難必須尋求同仁的幫助,所謂「醫人難自醫,渡人不渡己」。雖然我們的「政治地位」下滑勢難逆轉,但大家服務市民的心不會改變,正如北宋名臣所說:「不為良相,便為良醫」!更願以後DSE的尖子仍然以修讀醫科為首選。
撰文 :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健康] 確保醫生情緒健康,支援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編者按:陳仲謀醫生最新著作《疫時代精神海嘯──以有常抗無常心法》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