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治療設施「可收可放」 隨時準備應對新一波疫情
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爆發至今已經接近兩年,回想疫情最初來襲之時,醫院管理局已與政府商討使用社區的大型設施改建為社區隔離設施和社區治療設施的可行性,亦籌建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等,以應對零星或幾何級飆升的個案。
硬件備妥後,在策略上,我們早已採取「可收可放、適切護理」的靈活方案,例如我們的社區治療設施能在短時間內投入運作,又可按情況轉至備用或重啟的狀態,這正正說明了其極具機動性的特質,以便隨時可達至收症、醫治、隔離之用。尤其現時應對來得急且快的第五波疫情,更見其效。
進退皆宜 富機動性
記得在2020年8月的第三波疫情,我們為了紓緩醫院在疫情下的壓力,同事上下一心將亞洲國際博覽館變身為社區治療設施。當時館內可提供約900張病床,接收18至60歲、病情較穩定和有自理能力的病人。到同年9月疫情緩和,我們將社區治療設施轉為備用狀態。
然而兩個月後,感染個案再次上升,我們便立即重啟社區治療設施,接收初步確診的病人。當時病人會在社區治療設施等候測試結果,若證實確診,會再按病人情況分流至不同醫院或留於社區治療設施接受治療。直至2021年3月中,本港疫情平穩下來,我們再次將社區治療設施轉為備用狀態。
到去年底,面對第五波疫情的暗湧,我們果斷地於數日內作出重開兩個展館的決定,並於2022年1月2日開始接收符合出院要求,但須接受14日隔離的人士,以騰出更多空間讓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為有需要的病人提供治療。近日,Omicron變種病毒更在社區出現隱形傳播鏈,我們已即時作好加開更多展館的準備,以應對有可能出現的海嘯式感染個案數目。
善用科技 減低感染
的確,在疫情嚴峻的日子,社區治療設施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它大大減輕了醫院隔離病床的壓力。因此在場地策劃、硬件設置和工作流程方面,我們一直嚴守感染控制原則,亦善用智能科技,以穩守前線醫護同事零感染的防線。
例如,我們以電腦系統作聯絡和統籌之用,以處理整個社區治療設施的病人出入程序和日常運作安排,又用視像方式替病人診症及對話,以密切跟進病人病況,並透過大熒幕監察病人維生指數和病區情況;我們亦在館內設有自助維生指數機供患者每日自行量度體溫、血壓和血含氧量,數據會自動上傳到雲端系統供醫護人員遙距監察病人狀況,讓醫護人員可減少與病人接觸,減低受感染風險。為了容易識別,館內分紅綠兩區:紅區是接觸病人的區域,同事須穿着全套個人防護裝備,而綠區則是非病人區域。館內亦加裝過濾抽風裝置並定時注入鮮風,確保室內氣流達到防感染標準。
面對反覆又持續的疫情,除了抗疫策略要得宜外,最重要的是,全賴各聯網同事的支持。當他們預先加入候命名單並參與演練後,在心理上便作好了上戰場的準備,因而隨時能加入隊伍,作出配合,以應付社區隔離設施、社區治療設施和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的運作。
與此同時,我們不要忘記目前正值冬季服務高峰期,公立醫院內科病床近期已達飽和。面對新冠肺炎和流感的「雙疫夾擊」,我們會緊密監察服務情況,有需要時作出服務調整,確保有足夠病床及人手照顧可能在短時間內急增的病人。
新年將至 減少聚餐
另一方面,我明白尚有數星期就到大家極為重視的農曆新年,惟觀乎當下的疫情,希望大家忍耐一下,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聚會和聚餐。同時,要時刻謹記遵守各項防疫措施,保持衞生和適當社交距離。當然,更重要的是未接種疫苗的市民要盡快接種,如果早前已完成了接種第二針的市民,就要盡快去安排接種第三針,護己護人。
抗疫,需要集眾人之力才能成事,大家要攜手並肩,共同遏止病毒在社區進一步擴散,才可一同守護這個家。
撰文 : 李立業醫生_醫院管理局總辦事處總行政經理(綜合臨床服務)
[信健康] 靈活治療設備迎疫情,支援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