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的迷思
自從2016年里約熱內盧奧運後,「美國飛魚」Michael Phelps完美展示全身大小不一的罐印圖案後,拔罐幾乎成為時尚,加上現代科技進步,可以用真空罐代替火罐,令拔罐更為簡單方便安全,隨時隨地隨意可用。在去年的東京奧運中,不少運動員都用雕像般的身形秀出一身罐印,可見其普及性。
即便名人和運動員都在用,大家都覺得拔罐有一定好處,好處在哪裏呢?根據《針灸學》教科書所載,「拔罐法,或稱吸筒療法,古稱角法,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記載,歷代中醫文獻中亦多論述,主要為外科治療瘡瘍時,用來吸血排膿。隨着醫療實踐的不斷發展……治療的範圍也逐漸擴大,外科、內科等都有它的適應證,並經常與針刺配合使用。」
方法五花八門
拔罐的操作方法很多,可以在經絡上走罐(須塗上按摩油等介質操作);可在面癱患者臉上閃罐;若與針刺同用,最常見是用針刺破血絡,然後利用罐的負壓,將瘀血吸出,達到疏通經絡效果,瘀血既去,新血可生。亦有單用拔罐留罐的,多用於治療風濕痹症,如背部、腰臀、大腿等部位的痠痛、麻木等。內科疾病則包括感冒咳嗽、胃痛、嘔吐、腹痛、泄瀉等。現時除了火罐外,也可用不易摔碎的真空罐,還有USB操作的電子罐,拔罐更五花八門了。
至於留罐時間,教科書上所載是10至15分鐘,若留罐過久,易令皮膚痕癢和出水泡,所以要特別注意。我們實習時所見,不會留罐超過15分鐘,而且罐不宜天天拔,需待罐印消失後才可再拔;另外,身體一些部位和孕婦是不宜拔罐的。
操作合乎中度
最近接診了一位「過度拔罐」患者,她每隔一星期便拔罐一次,最初拔罐後人覺得舒暢、精神爽利,於是樂此不疲。本來,每星期拔罐也沒什麼,再三詳細詢問後,才發現她每次留罐時間甚長,達20至30分鐘,拔罐部位常有水、水泡、血、啫喱狀物體拔出,自覺是排出了不少體內毒素。兩年下來,她日間經常感到人甚疲累,老是力不從心,沒有動力,晚上卻失眠。這回拔罐也治不了!
還好她不是皮膚敏感型人,否則除了上述的虛勞症狀外,她的皮膚恐怕會嚴重受損!其實拔罐與刮痧等的效果類似,目的是讓瘀塞不暢的經絡部分得到疏通,簡單來說就是「通則不痛」,達到止痛的療效。但現時不少坊間的拔罐書籍都過度「吹捧」它的神奇療效,留罐時間長達40至50分鐘,認為拔出來的都是毒物,其實拔出來的是人體的氣血,久而久之,令人更虛弱,衞外不固,則百病叢生。
中醫一向主張凡事需合乎中度,雖然拔罐看似簡單易用效果好,但切忌濫用!我對這位患者的忠告是,留罐不宜太長,約10分鐘足矣,至於拔罐的頻率,亦不宜太密,有需要作為治療才做,不應視為每周保健常規般操作!
作者為註冊中醫
[信健康] 拔罐要適度免卻反效果,中醫貼士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