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 vs COVID
香港的「第五波疫情」在3月開始,確診宗數便由3萬多宗,飆升到超過5.6萬宗,情況無疑已經失控,政府衞生官員聲稱疫情還未到頂,港大推算染疫市民到本周可能每天高達18萬,最終或會有約430萬人「中招」。
雖然港人在近年來已聽慣了很多壞消息,但上述的「學術推測」的確令人無法想像,因此造成不少市民恐慌地搶購日常用品,激起新一輪的排隊購物潮。
筆者在新春假期完結後復診,新症和舊症的病人都很多,他們大多數是因為新變種病毒肆虐,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和抑鬱。典型例子:有些年老的病人,因為本身的健康問題,怕接種疫苗會引起不良的副作用,便足不出戶,要求家人到診所協助他們和醫生進行「視像會診」,以補充藥物,繼續進行龜縮躲避;另外,有些人的同事確診,雖然自己已經「打齊三針」,檢驗後仍然是「清白之身」,但擔心家中3歲以下未能接種疫苗的子女受其傳染。他們真是「左右做人難」,出外上班恐怕接觸了病毒,回家變成帶菌者傳染給年幼的兒童和年邁的長者。所以,當局為一老一幼盡快打針,是目前首要任務。
危急存亡
在嚴峻疫情的打擊下,部分大型的飲食集團都被迫暫停營業,連大銀行的某些分行也局部關閉,增添市面愁雲慘霧的氣氛,有些像「驚蟄疾風毒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一連串的疫情爆發,嚴重打擊了香港經濟的核心,政府的財政紓困措施難以有效地持續下去,對民生一定會造成百孔千瘡。有關當局在將近3個月的疫情穩定期,沒有積極準備防禦「最壞事情的發生」,肯定是責無旁貸,但我們小市民只能再嘆一句「無可奈何」!
筆者對目前的光景不免握腕痛惜,有感而發,寫就〈嘆新冠〉一首:
「暮春三月杜鵑開,確診新高陸續來,四面楚歌添焦慮,風聲鶴唳人漸呆。全城檢測言猶在,措施常改考天才,莫衷一是難適應,唯望高人助消災。」
正如特區政府高層所說,香港無法解決目前的危機,要靠中央的大力支援,上文的「高人」,當然是指內地派遣來港的專家顧問。可惜,防疫的「撒手鐧」──「封城禁足」,已錯過了「黃金時間」,加上香港特殊的地理和生活環境,相應的配套估計也不敷應用(例如:方艙醫院的床位),所以在別處行之有效的辦法,未必在本地會產生相同的效果。港府在防疫戰中屢次犯錯,正受制於病毒的「將軍抽車」,多得「高人飛象過河」(深圳河),穩住局面。但是,要實行全城檢測,反敗為勝,存在很多技術上的困難,所以當局在千呼萬喚下,仍然舉棋不定,猶豫不決,因為「一子錯,滿盤皆落索」。香港正處於「危急存亡之秋」,但醫護和其他人員的奮戰,保衞醫療系統和所有應急設施的運作,應該可以稍為減低市民的焦慮。至於有部分人擔心本港抗疫再有什麼差池,可能會陷入萬劫不復的絕境。筆者不敢斥之為杞人憂天,但想強調700多萬市民應該以正面態度,和政府合作,想信香港一定會絕處逢生,再創生機。筆者提議「以敵制敵」,用COVID去戰勝COVID。
以敵制敵
「C」是Calm:廣大市民要冷靜應對,不要聽信謠言,搶購日用品,避免產生「集體恐慌」,妨礙當局的防疫步驟。鎮定面對危機,才能解決問題,焦慮緊張就會適得其反。當然要「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是極不容易做到,但如果全港市民能攜手同行,相信太平山是會安然無恙的。
「O」是Open-minded:是指市民要從多方面和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千萬不要鑽牛角尖,自亂陣腳。縱然最惡劣的估計是約60%的港人染疫,本地的第一針接種率在3月4日達到90%,相信市民染上重症和死亡數字會相對輕微。4月結束前,有人預測今一波的疫情會有結果,大家都希望香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事情的發展有起伏,但總有結束的一日。筆者當然不能預知新冠病毒會否再有變種,世界何時才可脫離COVID的魔爪?不過,黑暗最終必有光明!1918至1920年的「西班牙流感」,導致當時全世界約33%人口(6億左右)染疫,最高估計有5000萬人死亡。相比之下,新冠病毒全球死亡數字在3月3日還未突破600萬。
「V」是Ventilate:我們面對壓力和焦慮要懂得釋放內心鬱結、憤怒和怨懟,有需要和家人朋友傾訴,雖然大家未必可促膝談心,但總能透過各傳訊方式互相問候和支持,並澄清似是而非的訊息。
「I」是Introspection:自我反省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糾正的身心偏差,特別在遭遇困難的時候更為有用。大家可找一處安靜的地方歇息休憩,細心傾聽自己內心的跳動,掃描當下思想中有什麼不安的地方,找出鬱結、憤怒和怨懟的原因,想想有沒有解決的辦法。無論情況如何,這種自省行為都有助我們紓緩壓力,增強抵禦情緒紛擾的能量。
「D」是Detach:現時負面新聞太多,其中有充斥着大量不實的消息,令人情緒不安。內有確診數字屢創新高,外有俄烏戰事引起的生靈塗炭,確實使部分人吃不消。如果對這些報道引起不良的情緒波動,就應考慮停止接收,以免無謂的聯想:俄烏戰爭會擴大為歐洲全面大戰,最終美國會被捲入漩渦中,觸發核戰,摧毀地球。這都是誇張推論,實屬不當,但最近香港有些傳媒,竟將本地疫情和俄烏衝突相提並論,有嘩眾取寵之嫌。
我們一介草民,可以做的事實在不多,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香港在這個新世代,市民只能自求多福,遵從政府的命令,希望盡快渡過逆境,現簡化及稍改「香港心理衞生會」抗疫七式,嘗試以Omicron打倒Omicron:
「O」是Optimism:樂觀面對疫情。
「M」是Meditation:靜心思考問題,解決困難。
「I」是Interest:繼續保持對生活的興趣。
「C」是Connection:和親朋好友增進聯繫和互相支持。
「R」是Recess:多在家休息,沒有必要就不外出。
「O」是Order:遵守政府各項的防疫措施,不要搶購日用品,以免成為「集體恐慌」的幫兇。
「N」是Now:活在當下。
事有興衰,物有枯榮,循環往復,順其自然,便否極泰來!
撰文 :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健康] 疫情下身心如何應對,醫生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編者按:陳仲謀最新著作《疫時代精神海嘯》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