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流產的謬誤

唐宇嶸醫生 | 2022-05-12
自然流產比很多人想像中更常見,而且絕大部分為偶發,所以切忌對流產者追究原因。

懷孕對很多夫婦來說是一段幸福婚姻的結晶品,但如不幸遇上流產,心情猶如坐過山車般,瞬間由天堂跌到地獄。
自然流產(又稱小產)是一般大眾看似熟悉但卻其實充滿謬誤的醫學情況,不少坊間流傳的錯誤資訊和傳統認知,更毫無必要地倍加流產夫婦的心理負擔、自疚。一般遇上這種難於啟齒的傷痛都很難找家人朋友分憂,而且在醫學上大部分都沒有很大的病徵和對身體的長遠影響,故在本港亦比較缺乏組織資源作支援和教育。
上述這些因素都加劇了錯誤資訊在社會的散布,亦令很多夫婦的心理傷口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痊癒,甚至在心中埋下不能磨滅的疤痕。筆者希望藉此文章糾正坊間的各種謬誤,幫助不幸流產的夫婦盡快走出陰霾。
一個在2015年發表的調查文獻報告講述了多種坊間對流產的謬誤及其普遍性。該美國研究訪問了1000多名遇上流產的不幸夫婦,調查發現有兩成多誤認為生活習慣是構成流產的最重要原因。七成人誤認為生活壓力會引起流產,六成人誤認為移動重物會引起流產,兩成人誤認為與人爭執會引起流產。近五成受訪者表現自責,四成人誤認為流產是因自己的錯誤行為而起。這些數字說明對流產的錯誤訊息在普羅大眾中頗為根深柢固。香港目前未有相關數字統計,但以本地傳統的文化估計,情況相信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
自然流產比很多人想像中更為常見,平均而言5個懷孕之中有一個會自然流產。其中年齡是很大的因素,根據文獻顯示35至39歲的自然流產機率可達25%,而40歲以上女士更有一半以上懷孕會自然流產。而九成以上的流產發生在12周前,稱為早期流產。本地傳統要懷孕過三整月才能對外宣布,故就算夫婦遇上自然流產,身邊的親朋戚友也很少會知道,這可能部分解釋了為什麼流產在社會上看似罕見。
多為偶發且不罕見
在大部分的早期流產個案而言,醫學上都沒有辦法給一個特定的因果答案。學界一般相信早期流產多為偶發,七成以上的早期流產為胎兒自身染色體問題有關,與父母毫無關係。
遇上流產一般普羅大眾不知如何安慰,會慣問有否工作繁忙或體力操勞作關懷。一般坊間相信日常運動、工作繁忙等因素或會引發流產,其實是沒有科學根據的。這些詢問本質是善意的關心,但實際上更加劇了錯誤的思維和夫婦的自責,應盡量避免。
絕大部分婦女在一次不幸流產後,下次懷孕都能成功。因絕大部分均為偶發,故醫學界一般不建議夫婦在一次早期流產後作過度檢查。但有5%的婦女會再遇流產,醫學上定義為慣性流產,婦產科醫生會建議作詳細檢查。檢查包括尋找染色體問題、子宮結構異常、凝血問題、自體免疫力毛病,以及內分泌失調等慣性流產的醫學原因,詳細另闢文章再述。唯一半慣性流產夫婦都未能找到原因,可幸文獻顯示當中約半數人日後都能成功懷孕產子。
切勿忽視心理支援
懷孕的喜悅到流產的傷痛在短時間內造成極大的反差,加上醫學上絕大部分都無法作簡單解釋,令流產夫婦更加難以釋懷。根據中文大學1997年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約一成的婦女流產後或會患有抑鬱症,另外也有1%人及後可能患有焦慮症。
事實上流產夫婦所需的心理支援在本港開始漸受關注,在2018年的立法會紀錄顯示相關問題亦在議會內曾有討論。會議紀錄提及在公營體系下現時醫管局的各婦產科部門都設有哀傷輔導小組,專責為胎兒不幸流產的父母提供情緒支援服務。社署或非政府機構營辦的綜合家庭服務中心亦為服務地域範圍內有需要的流產夫婦提供支援。
筆者希望本文章能扭轉一般大眾(尤其傳統長輩)對流產根深柢固的謬誤,換以事實科學的態度應對。請明白絕大部分流產均是偶發,切忌對流產者追究原因,因為絕大部分都非他們所能控制。請換以支持關懷之心,陪他們走過人生難捱的時間。這才是對他們未來成功懷孕生子的最有力支援!
撰文 : 唐宇嶸醫生_婦產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認識懷孕必須事项,支援訊息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絕大多數婦女在一次不幸流產後,下次懷孕都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