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機勃勃
我有一位同學,住在香港,年齡和我相若,一個人獨居。在第五波新冠疫情下剛剛過去的嚴厲社區隔離期間,晚上食肆不供應堂食。他不懂得舉火煮食,每天只好買外賣,拿回家果腹。他告訴我,每晚對着一盒盒的食物,雖然也能夠填飽肚子,但滿不是味兒,食慾大減。不過,那還罷了,想到有些人三餐不繼,自己總算不致斷炊,怎可以抱怨?
最難受的是,每餐過後須把一些塑膠或發泡膠的盒子食具等,連同裝載用的膠袋,往居所後樓梯的垃圾桶中扔掉。這個桶體積不小,但天天都會裝滿,尤其是在隔離這段時期。望進去,丟棄的都是同樣一袋袋的即棄用品。大廈有很盡責的清潔員工。一大桶的東西隔晚就搬走了,相信是運往堆填區。念及整個香港這麼多大廈、這麼多人,單單是一天的垃圾量,已可以堆積成一個小山;長年累月下去,所佔的地方終會有用完的一天。小孩子都知道,這些東西很難分解。我們每天隨手一丟的舉動,其實是在為下一代造孽。想起來,心中十分難過,但無計可施。
世間事物,很多都看似渺小,好像是微不足道,但重複積聚下來,可以導致驚人的後果。只須看所有生物默默的生長。以植物而言,每一棵樹每一根草的根在吸水,葉在取光,永不停歇;再看動物,熙攘的人,路上的狗,田中的牛,心臟都在跳,鼻孔都在呼吸,肌肉在動,眼珠在轉。整體而言,沒什麼是靜止的。連一些沒生命的東西,例如水、光、塵埃都如是。這都是能看見的東西,尚有肉眼看不見的,例如細胞,不停地在活動,繁殖、成長。
人人都有一個模糊的概念,知道細胞的成長,是一變二、二變四;這樣下去,理論上很快可達至天文數字。但實際上,當然不會是無止境地增加,過程中並非每一個環節都會是必然地圓滿成功的,另一方面,免不了有節制和損耗。
身體中的細胞可分兩大類。第一類可以以肌肉作代表,是成長中的主要角色。一個人由嬰兒到小孩到成人,須不斷「增生」(Proliferation)肌肉細胞。縱然過了成長期,細胞仍需新陳代謝。部分舊的退役,由新的補上。
尚有第二類的細胞,那是一些不會再增生、但會演變成為具特殊功能者,例如視覺細胞、紅血球、分泌胰島素的乙型細胞等。它們另闢蹊徑,做的是所謂「分化」(Differentiation)的工作。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樂活知食 踢走都市病》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