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具預測心臟病風險

黃志基教授 | 2022-06-01
心臟病是本港重大的公共衞生議題,而急性心臟病之中佔大部分是急性心肌梗塞,通常是由於冠狀動脈阻塞而導致心肌急性壞死,治療方式主要包括「通波仔」並配合藥物及其他治療,以恢復心肌的血液供應。

心臟病是本港重大的公共衞生議題,而急性心臟病之中佔大部分是急性心肌梗塞,通常是由於冠狀動脈阻塞而導致心肌急性壞死,治療方式主要包括「通波仔」並配合藥物及其他治療,以恢復心肌的血液供應。然而,預防勝於治療,若能精準預防或延後急性心肌梗塞發生,對市民的健康以及社會醫療開支會有極大幫助。要精準預防心臟病,本港需要一個針對港人數據而設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模型。可惜,根據西方人口數據而設的心血管疾病預測風險模型,無法充分地適用在華人社會;內地現有的心血管疾病預測風險模型,當中涵蓋香港的數據亦相對少。
幸而,香港大學包括醫學院、護理學院、公共衞生學院、計算機科學系在內的團隊,聯同特區政府創新及科技局,並在英國倫敦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以及世界性製藥機構的支持下,研發出「華人個人化心腦血管疾病風險評估分數」(P-CARDIAC),使用「預測及預防」的方法以管理心血管疾病風險,目標是長遠可減少本港四分之一因心血管疾病而導致早逝的個案。P-CARDIAC是首個專門針對華人的人工智能心腦血管疾病風險評分,也是香港首個深度預測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模型,它可以進行個性化預測,包括:考慮個別患者的情況、預測結果會按時間發展而有所調整;可以及早識別港人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及介入治療,從數據反映出客觀評分,從而制定更適合的治療方案。
舉例說,將一位病人的個人資料、生活習慣、過往病歷等輸入這工具,可以預測出病人10年之內會否發生心臟病。尤其對於曾患心臟病的人士,可以預測復發的風險。此外,亦可以看到服藥、改變生活習慣等對於減少心臟病發作/復發風險的影響。本港人口老化,心臟病的影響亦會隨之增加,長遠來說,當局很需要有一套這樣的風險評分工具作為基層醫療的一部分,防患未然。
作者為香港大學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系主任

[信健康] 預防心血管病,專科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