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旋桿菌

顧小培 | 2022-08-02
有一種叫「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的細菌。一個人的胃壁若有此物盤踞,會有「胃氣」,因為這細菌可以導致阿摩尼亞氣體的生成。

在胃與十二指腸接合的部位,一個叫「幽門竇」(Pyloric Antrum)的地方,可以找到一種G細胞。這名稱來自胃的分泌物「胃泌素」(Gastrin)。
胃泌素是一種「激素」(即荷爾蒙)。激素可說是「信使」,也就是「奉命傳遞訊息、信函的使者」,本身屬化學物質,由某一個器官或腺體(具體上是其中一些細胞)所產生。它從一個細胞被傳遞到另一個細胞,從而起動或促進一些特定的體內活動。這些活動的性質,關乎細胞的生長(包括開展生長,也包括終止生長),其他功能的體現,以至日常的新陳代謝等。
胃泌素能夠刺激「胃壁細胞」(Parietal Cells)增生以及分泌胃酸。胃壁在研碎食物的過程中,其中的細胞組織往往會受到損傷,因而要增生細胞,為的是作出補充。至於胃酸,其功能是用以消化食物。
具體上,當食物進入胃腔後,其中蛋白質之一的「色胺酸」(Tryptophan)會刺激G細胞,後者進一步促進胃酸的分泌。另一方面,G細胞也會在胃呈鹼性現狀時,分泌出胃泌素,為的是利用分泌出來的胃酸,去中和鹼性的物質。上述都是正常的生理反應。
有一種叫「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的細菌。一個人的胃壁若有此物盤踞,會有「胃氣」,因為這細菌可以導致阿摩尼亞氣體的生成。這氣體與胃中的水份結合,可形成一種非常鹼性的物質。那便不妙了。因為這些鹼性物質會不斷刺激G細胞去分泌胃泌素。如上所述,胃泌素又會不斷刺激胃壁細胞分泌胃酸及增生。久而久之,有可能會達致胃潰瘍或胃癌。
先回述一段歷史。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一般人的想法,都是認為消化性潰瘍是一種身體的慢性病狀,主要成因來自進食習慣及生活壓力。澳洲病理學家沃倫(Robin Warren)在做胃的活組織檢驗時,發現了一個很特殊的狀況。他察覺到,大約50%的潰瘍組織切片中,都有一些細菌的蹤跡。這些細菌聚集在胃的下部,附近的胃黏膜往往有發炎現象。他和另一位科學家馬歇爾(Barry Marshall)朝這方向深究,終於能將這細菌孤立地培植出來,供實驗之用。這正是上述的「幽門螺旋桿菌」。他們繼而發現,差不多所有患有胃炎、十二指腸潰瘍或消化性潰瘍的病人,胃中都有這微生物。它與胃臟以至消化系統中的各種不適,有沒有關連?二人鍥而不捨地埋首研究下去。明天續談。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樂活知食 踢走都市病》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