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的移動

顧小培 | 2022-11-18
幾天前,港鐵荃灣線油麻地站發生意外事故。一列往中環方向的列車駛入月台時出軌,有車門甩脫,導致來往佐敦站至荔景站的服務全日暫停。

幾天前,港鐵荃灣線油麻地站發生意外事故。一列往中環方向的列車駛入月台時出軌,有車門甩脫,導致來往佐敦站至荔景站的服務全日暫停。幸好那是星期天,否則平日人流頻繁得多,影響可能更大。
自從二戰結束,近數十年來全世界人口暴增,人與人之間流動交往的密度也大幅度提高。帶來有關人與物的運輸問題,更形複雜;稍微差錯,可以導致極大後果。現今「物流」更成為一門精密學問,還有不少創新之舉。
在身體中施藥,基本上也是一個「物流」問題,目的正是把藥送達「出事」的地方,俾能發揮治病效力。我們說「病入膏肓」,不是指無藥可救,而是救不來;救不來的原因,正是在於「物流」有不逮之處。中醫稱心臟下方的脂肪為「膏」;至於「肓」,乃是膈上薄膜,屬橫膈膜組織。《左傳.成公十年》:「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換言之,體內疾患之處,在於藥力去不到的地方,所以難以醫治(不可為)。
如何把藥運送到人體中有問題的組織,須花點心思,要考慮的除了「量」,還有「質」的問題。中醫藥一般是以「煎」方法服用。以烹飪而言,「煎」是指食物輔以少量油,然後加熱至表面成金黃色。「煎藥」則另有別解,可形容為「在水中熬煮」。此外,中藥尚有方劑,特定形態以供應用。
大抵上,方劑的劑型包括「膏丹丸散」;很湊巧地,這裏也有用上「膏」字;不過,解作「濃稠的糊狀物」。將藥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提煉,之後加於脂肪或其他適當成份,形成富有黏性的膠質,便於保存和服用。「散」是把藥物研碎以後均勻混合,製成粉末狀製劑。兩種既可內服,亦可外用。「丹」和「丸」則是把藥物研成細末後,加入適宜的黏合劑,製成粒狀,用以吞服。
西醫藥主要也是丸狀,但以多種形態合成,包括膠囊。主要的考慮是,供口服的藥須能抵擋肝臟的「排毒」功能,否則會被肝臟細胞轉化成為面目全非的廢物;此外,還須顧及胃酸對藥的作用。例如糖尿病人用的胰島素、抗癌的抗體藥Herceptin,都不可以口服,因為會被胃消化掉。因此之故,藥廠有把一些藥改成針劑的做法。另一方面,也有一些藥的設計是故意不循食道進入的,例如將其用鼻吸入,經鼻黏膜吸收後,直接去到血管中。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樂活知食 踢走都市病》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