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常要有的心理準備

陳仲謀醫生 | 2022-11-29

《孟子》:「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但當二者不可兼得時,個人和社會怎樣取捨,實在是一大難題,就好像肆虐全球80億人近3年的新冠病毒,總是揮之不去。
有些國家採取「與病毒共存」政策,大部分早已放棄檢疫,全面恢復正常生活。不久前開賽的世界盃,在電視熒幕上,見不到有人戴口罩。
另一邊廂,中國有幾個大城市,疫情突然告急,迫使政府要加強封鎖控制疫區。其實,各地政治、社會、經濟和文化有異,採取截然不同的手法對付同樣問題,不足為怪。所以,「魚與熊掌」之取捨,不可能一概而論去判別是非對錯。
在選擇「開放」和「清零」的政策中,特區政府可謂「左右做人難」。香港是個「外向型經濟體」,要和全世界聯繫暢順,才能發揮本身優勢和「中介人」的作用;而依靠中國,亦同時是經濟命脈之所在。「對外開放」與「和祖國通關」似乎變成一個對立的命題,令部分港人爭論不休。其實,本屆政府已經採取了相當務實的政策,不囿於理論上的纏繞,摸着石頭過河,兼顧各方面需要。
數個月前,當局逐步放鬆本地防疫措施,成功舉辦了「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及准許旅客以「團體形式訪港」,可見開放力度有增強之態勢。特首曾經鄭重說明香港的防疫措施不會「走回頭路」,但疫情仍然是反覆無常,政府不可能將「復常」一步到位,與外國全面接軌。市民和社會有各自的困難和需要,當局要顧及多方面因素,官民雙方的心理和對問題看法有落差,絕對合理;因此,便要互諒互讓,通力合作,共渡時艱。
COVID-19蹂躪世人凡3年,世界經濟也倒退了3年,各國因應自身國情陸續開放,已成為常態,香港基於各種原因,落後於人,使很多市民感到不是味兒,甚至抨擊當局是「龜速開放」。
希望大家明白「黎明之前是最黑暗」的道理,而不要意會到「黎明即將到來」,就鬆懈警覺而樂極忘形,乃至於樂極生悲。況且,黎明未必一定是旭日初升,艷陽高照。有不少市民急不及待到日本、泰國和新加坡等地旅遊,舒展身心,當然無可厚非,不過希望他們切勿忘記基本防疫守則,而誤將病毒帶回香港,引起沒完沒了的輸入感染。
仍要等待
源於南非的變種新型冠狀病毒Omicron,雖然殺傷力不及原始病毒,但有更強的傳播感染威脅。不少接種了加強疫苗(打了第四針)的知名人士,例如美國總統拜登都曾兩次染疫。大部分歐、美國家的疫苗接種都相當普及,醫療系統亦較為完善,加上居住環境寬敞,染病者有足夠地方自我隔離,所以能夠率先撤銷防疫措施,挽救疲弱的經濟。這些國家的人民對染上新病毒習以為常,心理上等同於一般流行性感冒。某些亞洲國家因應各自國情,便不甘後人,紛紛開放。反觀,香港自今年「第五波疫情」爆發,死亡人數已超過1萬人,市民都會留意官方每天公布的染疫數字,作為評估疫情輕重指標。換句話說,港人心理質素仍然未能承受染病人數飆升的形勢。

港人應該仍然維持等待的心理,不要奢望「復常」很快來臨。(中通社圖片)

特區政府面對內外壓力,逐步放寬防疫措施,染疫數字便由四五千宗,上升至七千多宗,有數天更連續超過八千宗。財政司長早前造訪中東,在當地不慎「中招」;而特首也在參加泰國「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會議後,在檢測中呈陽性。對外完全開放的地區中,病毒顯然仍然猖獗,為什麼有些地方的人還是明知故犯呢?是否他們寧可「病死」,亦不想「餓死」呢?事實上,這次世紀疫症,已發展成為並非「魚與熊掌」的對立面,亦不可一刀切去釐定為「非黑即白」、互不相容的兩件事。現時變種病毒比較溫和,加上有疫苗和口服藥物減低重症,只有年老體弱人士才有性命之虞,所以談不上「病死」;而國際貿易漸次恢復,雖然不能在短時間振興全球經濟,但也不能看作人類會「餓死」。筆者在此不去評價各國政策,而集中和各位讀者討論本港應走的路,特別是700多萬人應有之心理準備。
具體來說,開放的地區是單以經濟為目標,是走在單鋼索上,前進速度會較快,但危險性相對高些;香港現在行的是雙鋼索,一腳踏經濟,一腳踏防疫,進度當然較慢,但安全性則會提高。有人認為當局「復常」步伐實在太慢,某些行業已經坐以待斃;亦有人指出內地堅守「動態清零」,香港未能恢復作中外聯繫的功用,全面開放與世界接軌,於實質經濟之得益不大。因此,港人應該仍然維持等待的心理,不要奢望「復常」會是指日可待。
生存之道
另外,如果本地染疫數字長期高於七千宗以上,醫管局行政總裁警告,公營醫院的日常運作會最受影響,以便騰出資源醫治新冠肺炎病人。雖然冬季是病毒活躍的季節,不過很多港人都不避風險,準備在聖誕和春節長假出外旅行,一掃3年的悶氣。
美國白宮首席醫療顧問福奇將在下月退休,他的臨別贈言是:做好防疫措施,接種好疫苗,以保護自己和身邊的人。可是,香港12歲以上接種了第三針的人口約82%,而「一老一少」打針數字距離理想情況尚遠。以憂患角度而言,今年尾和明年初,香港有機會再受新冠和流感病毒左右夾攻,但願全港市民有居安思危的心理準備。
目前市面人流擁擠,部分人戴口罩不符合標準,露出兩個大鼻窿;宴會飯局人頭湧湧,大家高談闊論,摩肩接踵,形成病毒容易交叉傳播的環境。
最後想提醒各位:香港的「復常」不是恢復社會運動及疫症流行前之光景,而是未可知的前途。這幾年,世界遭遇的變化真是意想不到,例如:天氣暖化加劇,自然災害凌厲;俄烏戰爭爆發,東西方出現「新冷戰格局」。小小香港,在這個急劇變動的地球,必須尋找生存之道,以不變應萬變,營造堅固的心理素質,迎接「不可預知的未來」!
撰文: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健康] 復常要以不變應萬變,支援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編者按:陳仲謀最新著作《疫時代精神海嘯》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