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依,不如老有所為(上)
我們的身體並非無限制,踏入老齡難免身心都會面對不同挑戰。
筆者於上文提及5項個人要注意的要點,有助預防或減少長者各種健康問題,包括飲食、睡眠、運動、避免有害物質(例如吸煙、酗酒、吸收過多紫外光),以及心理規劃。如果能夠愈早做到這5項,便愈能夠享受到健康長壽。
話雖如此,老年問題畢竟不只是針對個人。事實上,人口老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問題,更是很多國家以至全球其中一個最大議題。然而,大部分人一般只會關注到長者醫療、照顧、生計等難題,卻甚少意識到令長者更感到折磨的,可能反而是那種被標籤和孤立的感覺。
最近疫情降溫,醫院許多服務都復常,當中就包括義工服務。來醫院當義工的,有不少是長者,他們許多本身也是病人,尤其長期病患者,都是以過來人身份來幫助其他病人。其中一位義工德叔,平時都很熱心幫助他人,很久沒見過他。他見到我就說:「終於可以回來醫院,感覺真好!」
其實德叔已經七十多歲,高高瘦瘦不過肌肉還算結實,近年身體狀況尚好,只是因為年輕時常吸煙,有慢性肺病,間中會有些氣喘。他退休前是位裝修師傅,後來由於體力和氣力大不如前,唯有從這份從事了近四十多年的工作退下來。然而,他真正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需要有些「細藝」
「那個時候本來很想繼續做,始終爬上爬落也開始有點吃力,子女擔心我工作會容易受傷,不斷勸我退休。跟太太商量過,加上幾個老拍檔退休的退休,移民的移民,有些走的也走了,心想,反正仔女都已經成家立室,經濟上不算有大問題,也是時候享享清福吧。
「退休初時還挺不錯,早上跟太太飲早茶,下午到公園逛逛,晚上回家看電視,好像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如是者過了一段時間,不知何故,反而發覺自己精神好像愈來愈差,體力也愈來愈弱。
「退休後其實不到一年,太太卻因得了癌病過身,生活更變得無甚意義。子女怕我一個人悶,於是提議和我一齊住。可是始終他們已經有各自的家庭,所謂『你一家,我一主』,我有時會輪流過他們處住一段時間,雖然說是子女家中,但總有些寄人籬下之感。生活也沒什麼可以安排,就算在他們家中,也不知道做什麼好,不想飲茶、不想去公園、不想看電視,只能坐在梳化發呆。子女要為口奔馳,孫女也要上學,而他們亦算有盡照顧之責,所以即使我感到生活無趣、心裏無味,也不跟他們說了。
「有一次,兒子家裏的門鉸壞了,我本來想拿把梯子幫忙修理一下,當即被兒子叫停。他說會叫人來修,怕我爬上去容易跌下來。其實這些工夫對我以前來說,是日常基本工作而已。現在卻寧願花錢給人家做,也不許我這個老人家碰。當然說到底,兒子只不過不想我弄傷自己,於是也無謂跟他爭論。
「另一次,我在女兒家中,她說忘了買生抽,我便說我可以落街買。她卻擔心我未必知道哪隻牌子,反正有外傭姐姐,着外傭姐姐去買便可以,無謂要我頻撲一番云云。我心裏其實只是想找個藉口出街逛一逛,買支生抽又有何難?不過既然女兒不想『麻煩』我,我也唯有繼續望住那部只有聲音和畫面的電視。
「其實,心裏也不想麻煩到子女,於是還是搬回自己老家。這段時間,我也有嘗試找些老朋友敍敍舊。可是就如我之前說過,朋友們移民的移民,走的走了,剩下來的愈來愈少。況且他們也有家庭,總不能日日敍舊吧。漸漸地,我開始感覺到有些低落,周身疲憊乏力,兼且愈來愈不願出門。
「在家裏不斷回想過去,卻又總覺得自己一生無甚成就。少時讀書不成,很早便出來學師做裝修。成家後,努力工作,養兒育女,再工作,一直做,直到不能做而退休。雖說有兒有女,他們亦有盡力照顧我,不過老伴早故,更無謂徒添子女煩惱,仍是自己一個人百無聊賴。
「直至有一天,女兒走到我家拍門。原來她打電話給我,一直未獲回應,怕我在家出事,立即跑來看我。我告訴她應該是我睡着了,聽不見電話響聲,但她見我憔悴得嚇人,堅持帶我去看醫生,醫生說我有憂鬱症。
「實情是夜晚我根本睡不到覺,日間便迷迷糊糊,思緒不斷重複,根本不知活着為了什麼。醫生叫我不要有太多憂煩,可是我不覺得有憂煩些什麼;又或者說,我根本找不到任何值得我憂煩的事情,這才是最憂煩的地方。
「我不覺得自己有病,不想食藥,更不希望其他人,尤其我的子女,覺得我有病。不過當然,在他們眼中,我只是個不聽話的老病人而已。
「然而,醫生還是教了我一個好方法:你需要有些『細藝』。
「就在我覆診肺病的時候,見到很多穿着黃色背心的人在大門口和診症大堂走來走去,原來他們就是醫院義工,幫忙指引覆診病人要去的地方,有協助公公婆婆約期,有解釋醫院流程運作,原來也有義工會上病房探望病人,甚至有參加外展服務探訪其他住在偏遠地方的病者等。看來,我找到了我的『細藝』。
「還記得我第一次教一位覆診病人去度高磅重,他滿懷感激的一句道謝,頓時令我重拾那種還幫到人的溫暖和自信。有一次我幫了一位長者病人修理他的破椅,他高興得涕淚俱下,因為那是他家裏唯一的椅子。我一生的成就,不就是曾經幫了無數人建修他們的家嗎?為什麼不能繼續幫助更多人?
「即使這3年因為疫情不能到醫院做義工,但我還有參加社區活動,尤其幫其他長者提供抗疫物資。慶幸自己戒煙戒得早,到現在其實還有氣有力。就算子女擔心我爬高爬低,不過有許多事情還是做得來。我的『細藝』就是做義工,人生目標就是幫助有需要的人,哈哈……」
心理安慰無價
年輕時生活多為口奔馳,既要養妻又要活兒。德叔的情況,可能已經較幸運,至少經濟上不算有困難,子女還願意照料他。
即便如此,一旦退下來,就好像頓時失去目標,也失去了自己的價值。事實上,老來伴侶早一步離開是常態,有兒有女還得獨自生活並不罕見,條件不及德叔的更大有人在。
可能是因為現代價值觀只重視當下,過去的、老舊的,多少會跟今非昔比、失效、過時,甚至多餘等拉上關係。特別在這個講求效率的城市環境,我們更習慣以生產力和風險來衡量不同人和物的價值。如此一來,長者容易生病、動作慢、喜歡緬懷過去,難於接納新事物、也不容易發展新趣味,就這樣被社會標籤成為力有不逮、遲緩、守舊、容易出事、只能是受助的一群。尤其退休之後,更頓時變成社會負擔。
又或者,傳統上社會仍然認為長者年紀大了就應當「退休」、「享清福」,能夠「不用做」就是福氣,讓長者由朝到晚都悠閒清逸就是孝順。又或者,以為令長者少勞少動,就是減少長者受傷的最佳方法。
可是如果家人和社會都如此看待長者們,他們也只能這樣看待自己。既然生產力不足,說話的份量當然大不如前,自己的意願也同樣地變成次要,又不想徒添他人負擔和憂煩,要麼乖乖接受子女的安排或安置,要麼選擇自己獨處一角,但無論如何,無望地等待的,似乎就只有生命終結。
實情是,長者生活並非必然如此。物質滿足以外,心理安慰才是無價。理解長者心理健康所需,才有機會真正實現長者友善正向的生活環境。作為家人、社會,可以做些什麼?下文再續。
撰文 : 天峯醫生
[信健康] 關注長者生活需要,支援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