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可否不要走》
最近看了電影《兒子可否不要走》,故事講述兒子因為父母離婚,加上見證父親因新歡而拋棄母親,令他心靈嚴重受創,最終出現了抑鬱症,且有逃學和講大話等行為問題,這套電影很值得家長與老師借鑑和學習。試想假如父母沒有離婚,兒子是否真的會出現叛逆行為?
在會診期間,筆者不時也會見一些青少年患者,他們的問題包括拒絕上課和叛逆行為,嚴重者更有暴力或自殺的情況,表面上是青少年出了問題,假如問題不是源於學校,那麼就應該是源於家庭。面對青少年的行為問題,很多家長都感到束手無策,雖然他們看到自己心愛的子女如此迫切地需要幫助,但卻又感到無能為力。
如再仔細分析整個家庭,不難發現有時做父母的也身不由己,或許他們童年時也在缺乏父母的愛中成長,因此根本不知道怎樣做才是一位好爸爸、好媽媽。
很多家長發現即使願意改變,青少年的行為問題未必立即改善,因為他們已出現了情緒病,令情況更加複雜。
父母與子女在愛恨之間不斷交纏,換來卻是綿綿不絕的誤會與爭吵。要知道青少年抑鬱症患者思想比較負面,就如帶了有色眼鏡一樣,他們變得情緒化,很難像成年人般用理性分析每件事情。另一方面,抑鬱症病徵如影隨形,他們會感到絕望,有時連求醫的力氣也沒有。
在家庭裏潛藏着一股看不見的「愛」的動力,將一家人維繫在一起,父母間發生的巨變可以影響子女,當子女出了問題又可能影響父母,要打破這個惡性循環,最好的方法當然是一家人開開心心、互助互愛、和睦相處。因此要醫治的不只是青少年,而是要利用家庭治療去幫助和修補整個家庭。
除此之外,也要正視青少年抑鬱症,嘗試用藥物和心理治療去跟進,而父母方面也應學習親子技巧!
作者為精神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父母關係影響青少年情緒病,精神科資訊可分享!【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