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方劑運用之認識(一)

范蕊博士 | 2023-03-09

臨證常聞患者云「醫師開的中藥如何……或涼或熱;我虛不受補,不耐燥熱之藥」諸如此言。其實患者真正服用是方劑,雖見各味中藥羅列,但是在辯證審因、確定治法後,遵循組方原則,選擇適宜的藥物,明確用量並酌定劑型、用法而成的藥物配伍組合。
清代著名醫學家徐靈胎曰:「欲治病者必先識病之名,能識病名而後求其病之所生。知其所由生,又當辨其生之因各不同而症狀所由異,然後考其治之之法。一病必有主方,或病名同而病因異,或病因同而病症異,則又各有主方、各有主藥,千變萬化之中,實有一定不移之法,即或有加減出入而紀律井然。」

簡單來說,方劑即藥物按組方原則配伍而成。

古為今用
簡而言之,方劑即藥物按組方原則配伍而成。所以,非見熱藥即溫燥灼喉,見寒藥即徹骨凜冽。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甚則藥味基本一致,但藥量大相逕庭,所指所治已有萬千變化,圓機活法掌握方劑變化之精妙,如吾師所言「醫之成,悟也;方之精,變也」。
從《內經》十三方如烏賊骨、藘茹、雀卵組成之血枯竭方,到被後世譽為「方書之祖」的張仲景《傷寒雜病論》載三百餘首方劑,因其配伍嚴謹,用藥精當,療效卓著,故尊為經典,稱其方為經方,將之後方劑稱為時方。再至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歷史首部官修方書宋代的《太平聖惠方》,迨至明代《普濟方》等,載方已逾六萬首。而以三焦辯證為主、清代的《溫病條辨》,亦有說法將其視為經方。由漢至清,跨越千年,相得益彰。故我們在應用時,重視經方、時方,且古為今用,法隨證立,方從法出,自組方劑,亦是據典而創。
有藥無方
方劑之組方原則即君臣佐使,「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無論處方用藥幾味乃至幾十味,均依此法,否則用藥不明,方向不專,散漫無紀,此為有藥無方。相信各位見過些處方多複方羅列,僅為湯劑而非膏方,藥味甚則四五十,治法複雜,既發散風寒,又清熱解毒,補腎溫陽,滋陰降火,和胃止嘔,瀉下通便,表面包羅萬象,俱症皆醫,實則浮散無根,辨證不清,用藥不精,拖延病勢。
作者為註冊中醫師、大學兼職講師

[信健康] 探討中藥方劑功效,中醫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