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思之三

勞思傑醫生 | 2023-03-17

上期本欄談及預防認知障礙症,今期繼續與各位讀者一起探討認知障礙症的種種成因及症狀。大家可能有相識者、朋友、家屬或至親,患上或懷疑患上認知障礙症,甚至疑惑自己的記憶力衰退是否與認知障礙有關。
社會急劇老年化,人均壽命不斷增長,患上老年病患如認知障礙症的機會率會隨着年紀增加。如之前筆者所說,世界衞生組織早在2019年已提倡數項要訣,鼓勵大眾預防腦力衰退,不要坐以待「癡」。儘管確診認知障礙症,美國亦已研發出新藥物,或可助個別早期患病人士減慢衰退。
在人類的未來,根治認知障礙症或許不再是奢望,但現在要做到早預防、早診斷,便要從認識各種症狀開始。
多年來有不少名人、學者、以至總統患上認知障礙症,最近亦有荷里活知名影星被診斷出前額顳葉認知障礙症。認知障礙症確是沒有種族或社會階級之分。在個人化的治療診斷裏,症狀對病者日常功能及生活上的影響是最重要的考慮因素之一。有市民擔心,試過入了公共洗手間卻忘記了因何而入;有人試過不止一次從車尾箱卸貨後忘了關車門導致意外;甚至有泳客在游泳前四處尋找泳鏡不果,竟發現一早已戴在泳帽上,不禁失笑。他們是有認知障礙症嗎?

荷里活影星布斯韋利士,早前被診斷出患上前額顳葉認知障礙症。(法新社圖片)

早期或輕度的認知障礙症診斷,除了依據病人教育程度評分作智力評估外,更要衡量症狀對病人生活質素的影響。年紀大了,記憶開始衰退,不一定代表患上認知障礙症;儘管患上輕度認知障礙症,病情也不一定會惡化。但我們不能置之不理,因為認知障礙症有不同成因及症狀,有些會因為不能逆轉而惡化;有些若及早診治,衰退或可減慢,甚至回復正常。大家可以將自己的情況與同輩或友儕間分享和比較,若有任何懷疑當然要延醫診治。
常見的認知障礙症成因,大家聽得比較多的應是阿茲海默症及血管性認知障礙症。如早前本欄提到,阿茲海默症的標誌性病變是腦部如海馬體內有Beta Amyloid 蛋白質及Neurofibrillary tangles;而血管性認知障礙症,是因腦內細小血管不斷閉塞,原因主要由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所致,在大腦磁力共振檢查下,會發現標誌性的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這兩種疾病在腦部電腦掃描及磁力共振造影裏都呈現腦萎縮及其他相關表徵。值得留意的是,兩者並非互不相干,有不少病患者兩種病因都存在,這情況更漸趨普遍。
曙光初現
美國FDA在2021年批准了一款新藥,在今年年中亦希望有第二款藥得到廣泛批准,兩隻藥均使用Monoclonal antibody技術,針對處理清除腦內的Amyloid蛋白質,適用於早期或輕度認知障礙症。新藥推出時反應及迴響頗大,首先是大家熱切期望,阿茲海默症終於有藥可醫,而引起更多討論的是,藥物在美國造價高昂,並非一般市民能夠負擔。
另外,要診斷出Amyloid 蛋白質,需要特別的腦部正電子掃描或侵入性的脊髓液體化驗,這並不普及或具有一定風險,而血液測試還要待進一步推廣應用,甚至有學術意見認為,Amyloid 蛋白質與認知障礙症的因果關係仍未能確定。不過藥物不無副作用,在清除腦內的Amyloid蛋白質時,可引起細小出血及水腫,尤其會影響擁有Apolipoprotein E4基因的人士。展望將來,期待有更多研究及發展,核證新藥的安全效益,從而令更多市民大眾得益。
認知障礙症有多種成因,似有關連但又有不同及獨特的病徵。除了Amyloid蛋白質外,有其他蛋白質會涉及腦內病變,其中一種是Tau蛋白質。Tau蛋白質與前額顳葉病變或有因果關係,因有約一半患者發現有這類蛋白,並在其他罕見的腦部部位如腦幹之衰退病內找到。前額顳葉認知障礙症與其他認知障礙症不同之處,在於行為及語言失常的症狀會比記憶力衰退更早出現,病發率在65歲以下亦較高。
前額顳葉病變亦有不同分類,取決於哪一處腦葉受影響最多。因這群患者記憶力初期還可保持,而性格轉變或行為決策上的異常,未必能被及早察覺是認知障礙症,以致影響其家庭及社會關係,所受之苦往往更深。
錯綜複雜­
另一種常見的認知障礙症,是腦內有Lewy Body的沉澱,涉及病變的蛋白質是Synuclein。柏金遜症狀在這類認知障礙症中比較常見,標誌性症狀為重複的視覺上幻覺,往往會看見動物,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亦較常發生,認知障礙症狀在這種情況比典型的柏金遜症狀更早出現,相反,典型的柏金遜症,記憶衰退會較遲發生。有研究顯示,Synuclein蛋白質可在腸道或嗅覺神經內累積而進入大腦,失去嗅覺與便秘亦是相連症狀。
及早診治
讀者讀到這裏,請勿覺得灰心,雖然認知障礙症確是頗難處理,亦有不少其他常見成因,如及早診斷治療,腦力衰退仍可逆轉。之前提過的維他命B12缺乏及甲狀腺荷爾蒙不足而引致的認知障礙症個案仍不時出現,可完全治癒。壓力過大或情緒抑鬱而帶來的記憶力衰退雖常見,絕對可透過適當醫治回復,睡眠窒息症亦是認知障礙的高危因素之一。
另外,長者容易對多種藥物產生副作用而影響認知能力,要提高警覺。在篩查及預防方面,本地大學有突破性研究,透過眼底視網膜影像檢測血管,或透過血液檢測血漿蛋白生物標誌物組群,能及早識別出患者。希望這些技術在未來可廣泛應用於基層醫療上,到時筆者再作介紹。
撰文 : 勞思傑醫生_香港醫學組織聯會榮譽會長、老人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關注老有所思生活,醫生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