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餐勿「太遲太飽」
李思齊教授、研究員文芊古人提倡「過午不食」,「午時」即上午11點至下午1點。過午不食,其實最早... -
【醫健一分鐘】心臟科|二尖瓣微創手術
以往聽到有人要做心臟手術,就一定覺得好大件事,就算上網翻查資料都「知啲唔... -
-
-
枸杞防治脂肪肝
李思齊教授、研究員文芊肝臟為人體「淨化器」,身體每天所產生有害物質,90%以上通過肝臟代謝出體... -
頭痛的女人
陳穎賢醫生「醫生,為什麼我每逢經期前都會頭赤赤呢?」工作繁重的會計師Lily,在某... -
-
-
[授權輯錄]專訪符朝麗醫生 解構隱形殺手高血壓
都市人常有「三高」問題,當中高血壓十分常見,據醫管局2022年7月資料顯... -
治療高血壓
符朝麗醫生高血壓,分為上壓與下壓。根據最新指引,在身心最放鬆的狀態下檢測,上壓高於... -
-
-
「世界家庭醫生日2023」 家庭醫生:醫療健康核心
何家銘醫生自2010年開始,世界家庭醫生組織(WONCA)將每年5月19日定為「世... -
血壓與青光眼
葉佩珮醫生「佩珮醫生,我有了青光眼和高血壓多年,近期血壓控制得不理想,家庭醫生要我... -
肥腫不難分
陳穎賢醫生現今講求「相機行先」,不論男女都對自己外表特別着緊,「包包臉」更是大忌!... -
老年醫學之母
勞思傑醫生文章見報之日,是5月12日星期五,還有兩天便是母親節,筆者先向大家預祝母... -
慢性腎病與我無關?
何仲平醫生慢性腎病,是指3個月內不能治療的腎病,涵蓋糖尿病、高血壓、多囊腎等等。慢... -
壓力與身體健康
羅杏斯醫生新冠肺炎疫情過去,相信很多市民都開始回復正常生活。但過去幾年疫情時生活上... -
疫情隔離令活動不足 54.6%港人超重肥胖
衞生署早前舉行人口健康調查,於2020年11月至去年2月期間進行,以問卷... -
家庭醫生:治病以外 還看重患者體驗
劉知行醫生張先生年約60歲,患有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膽固醇等疾病。他一直在公... -
認識慢性腎病:身體反應勿輕視
資深藝人吳耀漢早前逝世,終年83歲。據媒體報道,他因嚴重腎衰竭離世,而他... -
拜山菜美味又有益
許懿清博士嶺南很多地方在清明節拜祭祖先時,祭品中通常都有俗稱名為拜山菜的蕎菜。蕎菜... -
夏天宜多吃生薑
李思齊教授、研究員文芊俗說「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夏天快到,又要提醒各位夏天宜適當... -
心血管事件 新路程起點
臧渝梨博士心血管疾病(CVD)依然是全球高踞榜首的致死致殘性疾病,泛指發生在血流通... -
同病不同藥
董光達醫生慢性疾病,很多時都要長期服藥。如病人同時患有多種慢性病,就可能同時服用多... -
心腦血管疾病年輕化 和中醫藥預防
林志秀博士近年來不少心腦血管病,如腦中風、心臟病、高血壓等,都有年輕化趨勢。心腦血...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