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方劑運用之認識(二)

范蕊博士 | 2023-04-06

一方主藥為君,針對主病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非僅一味,藥力居首。輔助君藥加強主治作用或治兼病兼證為臣藥,藥力小於君藥。佐為佐助之意,協助君臣,制約方中峻烈或毒副之性,或返佐之用為佐藥,藥力再小於臣藥。使藥為引經藥,或作調和之用,用量輕,藥力最小。
三因制宜
筆者以經方《傷寒論》麻黃湯為例,該方主治外感風寒表實證。證見惡寒發熱、無汗而喘、頭身痛、苔薄白、脈浮緊。病機為風寒外束,衞閉營鬱,肺氣失宣,治宜發汗解表,宣肺平喘。方用麻黃3両發散風寒,宣肺平喘,為君;桂枝2両,解肌發表助麻黃發汗,透達營衞,為臣;杏仁70個利肺平喘,為佐;甘草一両調和諸藥,防辛散太過,為使,藥簡精專,取速效爾。臨證非見疲倦則妄加補益劑,腹滿加瀉下劑,平素腎虧精乏又添大隊滋陰填精髓之品,可謂斂邪內陷,變生他證。當然,在實際應用中,非原方劑不可加減化裁,不過依法而立,絕非堆砌,畫蛇添足。
一首方的功效主要是通過藥味及藥量兩方面來決定。在治療時,根據病情需要及三因制宜原則即因人、因時、因地等元素靈活配伍,師其法而不泥其方,使方藥與病證絲絲入扣,亦是中醫「個體化」治療之體現。

中藥自身依四氣五味、歸經而有特定功效。

不同配伍
中藥自身依四氣五味、歸經而有特定功效甚則多重作用,但決定其發揮是通過與方中其他藥物的配伍關係而體現自身藥性,即「藥力」。故若增減方劑中之藥物,必使配伍關係發生變化,進而可改變方劑功效。譬如前文提到麻黃湯,麻黃一味可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溫散寒邪。麻黃湯中麻黃開宣肺氣、散風寒以發汗解表。
《金匱要略》越婢湯以6両麻黃配3両生薑發汗行水,治「風水惡風,一身悉腫」;再有越婢加朮湯加白朮4両,麻黃配白朮既行表裏之濕又不過於發散,二方取麻黃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以散腫,治水腫兼有表證者。麻黃配薏苡仁、雞血藤、萆薢、肉桂等又可以其辛溫之性達肌表、走經絡治風寒濕痺一身盡痛。
以上化裁均以麻黃為君,然而通過不同配伍組合,君藥作用變化,方劑功效更不盡相同。
作者為註冊中醫師、大學兼職講師

[信健康] 探討中藥方劑運用,中醫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