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SARS到新冠20年(上)

陳仲謀醫生 | 2023-04-18

踏入2023年夏季,氣溫曾升至超過30度,季節性流行感冒開始猖獗,本地專家們都分不清楚是冬季流感滯留,抑或夏季流感提早來襲。
大概是3年多疫情迫使市民都戴上口罩,對流感病毒免疫力降低了。希望大家不會忽略防疫措施,以免有新傳染病在社區再起波瀾,甚至是COVID-19施展「回馬槍」。回想2003年4月尾,SARS仍正處於高峰……
20年來兩種致命傳染病都是由「非典型冠狀病毒」引起,SARS很快便銷聲匿跡,而COVID-19卻揮之不去,人類將要每年注射疫苗;它們有沒有直接關係,不敢肯定,然而都給港人烙下慘痛回憶。事實上,香港在這20年走過不少崎嶇不平的道路,市民也呈現了不同心理狀態。
本世紀初香港受到百年未有的病毒衝擊,措手不及。當時筆者早上接受電台訪問,N95口罩一個售價是100元,午後已暴升至約200元(平時只售10元),可見人心惶惶。記得2003年SARS高峰期,已故醫學會前會長勞永樂醫生,在灣仔總部召開緊急會議,商討應對方法;出席的所有醫生神情凝重,做足防禦傳染之準備。
2020年初新冠病起,市民反應不遑多讓,上千人龍通宵輪候購買口罩,港人保持一貫濃厚「憂患意識」和有突然迅速膨脹的焦慮情緒。

香港雖已復常,然而政府切勿將市民精神健康問題掉以輕心。(中通社圖片)

戰戰兢兢
20年來幾次瘟疫中,政府採取的抗疫措施大同小異,都用強制隔離為最終手段,但以2003年「淘大花園撤離事件」最為觸目驚心;反觀今次染疫者入住隔離營或方艙醫院的情形,市民大都以平常心看待,可能心理上是「見慣風雨,見慣改變,盡視作自然」。
SARS為禍數個月,299人死;而新冠纏擾3年多,仍然猶有餘波,超過13000人喪命。以傷亡率比較,影響力後者應該比前者大得多,可是反應卻有點出乎意料。SARS當年自殺死亡率是100000:18.9,創歷史紀錄;而香港經歷全球金融海嘯、佔中事件和反「修改《逃犯條例》」示威引發的社會暴力,自殺率總是徘徊在100000:12至14之間,可見2003年是港人精神健康最不濟的時間。當年4月1日,歌影視巨星張國榮墮樓身亡,揭開一連串不利消息序幕:兩位在公立醫院努力搶救病人的女醫生,謝婉雯和鄭夏恩先後染疫殉職,令不少市民深感痛惜,亦為自身安全戰戰兢兢。
2022年元旦後,新冠變種病毒Omicron,突破香港看來嚴密的防線,釀成「第五波疫情」,令老弱病患者死傷枕藉,公營醫療系統瀕臨崩潰邊緣,幸好其後有兩款有效新冠口服藥物登場,市民覺得有得醫,不似SARS時,大眾恐慌認為一旦中招,便無藥可救。兩者相較,人心便安定得多了!
香港醫生在對付SARS時,不得不用重劑量抗病毒藥,例如:利巴韋林(Ribavirin),造成部分病人出現不可逆轉的後遺症──骨枯,而今日坊間流傳所謂「長新冠」,在一般人心理上似乎不構成嚴重包袱。

今日坊間流傳所謂「長新冠」,在一般人心理上似乎不構成嚴重包袱。(網上圖片)

勿掉以輕心
特區政府雖然因外在政治因素,及內在各種困難的掣肘,於抗疫過程中有做得不妥善之處,然而不惜工本,購買所須藥物,令市民都覺得當局已盡力而為,官民該同舟共濟。反觀,歐美一些先進國家,政府和民間,於對抗疫症策略上出現嚴重分歧,加上還未研發出有效藥物,當地死亡率遠高於本港。港人看在眼裏,覺得自己遭遇算得上是「不幸中之大幸」。上述國家面對飆升的死亡數字,封城管控變成不得已之選擇,使很多人長期陷於孤單寂寞困境,加上經濟受挫,物資供應短缺,當地精神健康專家便提早吹哨子,警告國民預防「精神海嘯」襲擊。
香港面對相類情況,影響相對輕微,因為基本物資尚算足夠,而且居住環境稠密,不易形成大面積蕭條孤寂,不會有「叫天不應」之感。港人可能基於累積的經驗,形成較強抵抗力和適應性,能捱過最黑暗日子;或是我們集中注意於解決經濟困局,為口奔馳,忘記照顧自己精神健康。正確答案目前不得而知,或會在不久將來揭盅?
港人逆來順受的堅韌誠然可嘉,但「心債心還」,精神負擔會累積,如果不盡早設法清除,潛在危機不會自然消失,永遠是頭頂上一把劍,有隨時傷人風險!香港已經復常,政府除了要關注民生大事外,切勿將精神健康問題掉以輕心,才能展開新征程。
撰文 :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健康] 遊走後新冠歷程,支援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編者按:陳仲謀醫生最新著作《疫時代精神海嘯──以有常抗無常心法》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今日坊間流傳所謂「長新冠」,在一般人心理上似乎不構成嚴重包袱。(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