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胃鏡,有瘜肉,怎麼辦?
有時候病人在見家庭醫生時,會趁機拿出最近的驗身報告,希望家庭醫生可以幫手看看。家庭醫生接受全科培訓,熟悉各種檢查項目,當然可幫到病人。
間中有病患會告訴醫生:「我在腸胃科專科醫生處照了胃鏡和大腸鏡,報告說胃和大腸裏都有『瘜肉』。那會是早期癌症嗎?」病人在做檢查時身體並沒任何不適,那該如何跟進處理呢?
「瘜肉」(polyp)在身體不同器官內壁黏膜都可以出現,例如鼻腔、鼻竇、喉嚨、胃、腸、膽囊、子宮、子宮頸、膀胱等裏面。有時皮膚一些小肉粒也稱為瘜肉。這泛指一些突起的小粒,但在不同位置,有不一樣的病原和病理,也有很不同的處理和跟進方案。
做各種內窺鏡時發現瘜肉,若果只是一兩粒或數粒,醫生就會將其取出,並送往做「切片、染色、放到顯微鏡下觀測」的組織病理化驗。這是確定該粒瘜肉「屬性」最重要步驟。若發現器官裏有很多粒瘜肉(常見於胃、大腸),醫生就會找出較大、最典型的一兩粒做樣本化驗。
本篇先說照胃鏡:照胃鏡發現有瘜肉很普遍,約有6%胃鏡檢查中會照到有瘜肉。大部分情況發現的胃瘜肉為「偶然發現」,即病人並非為了尋找瘜肉來照胃鏡(這跟照大腸鏡不同,下篇續談);而即使發現有瘜肉,這些瘜肉通常也並非病人身體問題(例如胃痛、胃脹、胃酸倒流)的原因。
常見「胃底腺瘜肉」
若果發現胃瘜肉,該怎辦呢?這就要看清楚組織的病理報告分析。報告最常見之發現是「胃底腺瘜肉」(fundic gland polyp)(fundic來自英文fundus,即底部,然而實際結構上那是在胃「項部」的圓拱部分)。這些瘜肉或多或少,沒有柄子、固定在胃黏膜,顏色和正常胃黏膜一樣,像粒圓滑的小珠在胃底(項部)和胃體部分。病理組織發現到正常分泌胃酸細胞的不整齊排列,並出現眾多「小水囊」。大家可以想像這種瘜肉是分泌胃液的腺體生成了一粒小珠般的東西。
這些瘜肉基本上必屬「良性」,不會變癌(病人最想聽到的)。如果照胃鏡只發現到這些瘜肉,則通常不用故意為監察這些瘜肉而再做胃鏡檢查(若果有其他發現和問題就另當別論)。
胃底腺瘜肉近年愈來愈常見。觀察研究發現它與長期服用「質子泵抑制劑」(PPI)這強力抑制胃酸的藥物有關。近年愈來愈多人因患上不同胃病(胃酸倒流、胃潰瘍等)而要服PPI才能控制病情,也有愈來愈多病人因着心腦血管病要長期服用「阿士匹靈」或「薄血藥」,因此要同時服用PPI來保護胃壁。這應該是胃底腺瘜肉愈趨常見原因之一。研究也發現若果停用PPI,這些良性瘜肉有可能會自行消失。
至於另外一種更常用、力度屬中等的抑制胃酸藥「H2抗組織胺」則和胃底腺瘜肉沒關係,不會引致這種胃瘜肉。
不過若在胃裏發現超過20粒這種瘜肉,就要考慮病人是否患上「家族性腺瘤性瘜肉症」(FAP)。這是一種可能在消化器官內有很多不同種類瘜肉的遺傳病,須要更詳細檢查和長期跟進。
增生性瘜肉
另一種第二常見的胃瘜肉為「增生性瘜肉」。這些瘜肉可以出現在胃內各處,較常見於胃部下端的「胃竇」位置,外觀呈紅色的小粒,表面和周遭黏膜可能會有些出血或潰瘍。病理組織上可以視為胃黏膜因長期胃發炎後出現增生及再生的變化。那為什麼胃壁會長期發炎呢?這種增生性瘜肉原來跟「幽門螺旋桿菌」(HP)(「幽門」為胃部最末部分,下接十二指腸)有關係,這壞菌感染引起的長期炎症有可能引發這種瘜肉。
因為HP是致癌物,所以做胃鏡時常常會同時取胃壁樣本做「快速尿素酶測試」或取活組織化驗來檢驗是否有HP。若發現到HP的感染,醫生就會處方「三聯治療」(即PPI加上兩種高劑量廣譜抗生素,通常服用兩個禮拜)來殺絕這壞菌,同時也可以預防這種瘜肉。
發現胃部有增生性瘜肉,理論上會很少地增加了患胃癌風險(這跟大腸所發現的「增生性瘜肉」很不同。大腸的增生性瘜肉不會變癌。同樣名字,不同位置,有不同預後和處理,必須分辨清楚)。這也跟HP的感染有關,因為患有HP也境加了患胃癌風險。故此若病理組織確認為增生性瘜肉,腸胃科醫生通常會安排約一年後再照胃鏡,以確認瘜肉有沒有復發、HP是否已經被清除,和會否有疑似胃癌的變化(潰瘍、出血)。
較不常見的腺瘤性瘜肉
胃部瘜肉也可以是「腺瘤性瘜肉」。這種瘜肉不常見,可出現在胃部各處。其病理為「良性」腫瘤,組織檢查時須評估內裏細胞的「變異程度」。如發現有這些良性瘤,代表病者胃部屬於「活躍」,會有較高胃癌風險,要定期再照胃鏡來監察胃的狀態。這種胃瘜肉性質和大腸發現到的腺瘤瘜肉相似,同樣須要定期跟進,看看有沒有發現新腺瘤,並觀察其他可能的早期癌變。
以上幾種胃瘜肉,性質和預後不同,腸胃科醫生建議跟進的方案也不一樣。家庭醫生則可以幫助病人更清晰理解情況,減少不必要的焦慮。另外,大家會發現文中的胃瘜肉經常會和大腸瘜肉相互比較,下周我們便討論更重要的大腸瘜肉。
www.hkcfp.org.hk
撰文 : 顏寶倫醫生_香港家庭醫學學院
[信健康] 拆解胃瘜肉須知,支援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