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第六波前線攻略
近來診症遇到病人說自己在家裏新冠快測驗到「兩條線」陽性時,醫生接着通常就會問:「第一次還是第二次呢?」
以我們社區前線觀察所得,答案以「第一次」居多,當然也有頗罕見的「第三次」。
約在4月初開始,本港新冠確診病人明顯上升,算進入了疫情「第六波」。第六波開始的最主要原因,是社交距離大幅度放寬和取消口罩令;而新型冠狀病毒實在狡猾非常,不停在變種,愈變愈增強傳染性;只要人類稍為放鬆戒備,就可以乘虛入侵人體。萬幸是這病毒似乎希望和人類共存,只想感染而不想殺害更多人,沒演變出更強毒性。否則超強傳染力加上毒性,定是人類大災難。
因為社會全面復常,政府停止每日公布新確診數字,大眾也希望日漸將新冠疫情放下。但現實是新冠病毒仍然在社區流行,那大家該如何自處、如何在復常和防疫之間做好平衡呢?
因為缺乏全面統計數據,就我們社區前線臨床診症所見,也觀察到這第六波一些情況。首先,這波中招的較多為初次感染。在這波開始之前,相信本港應該有超過一半人感染過新冠;而在近月所見的第六波,屬第一次中招之確診者肯定超過一半。很多近期新中招病人都有些憤憤不平,因為3年努力最終還是失守。這亦表示未曾感染過的朋友實在不能掉以輕心。
經歷了3年多疫情,因着不同原因,有朋友一直都能保持清白之身,沒受到感染。或許有部分朋友就真心地以為自己有特殊免疫能力(新冠病毒入侵人體,要將其「刺突蛋白」,結合在呼吸道黏膜細胞的蛋白受體ACE2上。故此理論上若果我的ACE2有變異,便能對新冠病毒免疫。但我又怎能確認自己是因此而免疫呢?)。現在第一次感染的為多,反而證實了以往感染會有一定保護作用。不過,同時間也有不少二次甚至三次感染,亦肯定了以往感染的保護力會隨時間漸漸消退。
切勿大意
受感染與否,或許是傳播者病毒量與被傳染者免疫力之間的相對角力。若果我被感染後病情嚴重,釋放出來的病毒量自然較強;而剛巧身邊緊密接觸者免疫力較弱,就很難不受到感染。相反,我播出來的病毒量較低,身邊緊密接觸者免疫力充足,就可能力保不失。
第六波首次感染的病情大致如此:開始頭兩日會發燒,約攝氏38度上下,並出現各種上呼吸道感染症狀,當中以喉嚨痛最為劇烈;兩日後退燒,然而肌肉痠痛和非常疲倦會持續;病情相當辛苦,通常會維持近一個禮拜。再次感染者病情普遍較輕微,不過亦因人而異。以前線觀察所得,患者康復後出現失去味覺和嗅覺的情況較以前常見。
因為沒以往「隔離令」等於「病假紙」的便利,要工作和上課的病人就要為取病假而奔波。有幸肺炎、重症、入院和死亡個案甚少出現,故此沒出現第五波寒冬時重症極多而讓公營醫院崩潰的情況。
現在沒有免費「核酸檢測」(檢測中心的鼻拭子、深喉唾液的樣本樽)支援,確診新冠只能靠自己做快速抗原測試,由「一線」變「二線」。不過相信大家都觀察到,快速抗原測試雖然方便,不過其「敏感度」實在較低,往往在出現明顯病徵後近3日才變成二線,讓患者掉以輕心(以為自己無中招,就沒加強個人防護措施,變成傳播者)或無所適從(明明該中了卻驗不出來;因未能確診,高危患者延遲了獲處方口服抗新冠藥)。同時有患者似乎已經將新冠疫情拋諸腦後,出現症狀也沒想過要做快測,求診時要醫生提醒才知道已經中招。
近期所見患者,不論首次還是再次感染,基本上都已經完成等同接種過3針新冠疫苗。不過,很多都是在超過一年前在政府力推「疫苗通行證」前完成,之後並沒再打加強劑。打新冠疫苗不能完全預防病毒,接種後仍會受感染,但疫苗卻肯定可以預防重症而入院和死亡:接種後由B淋巴細胞產生的抗體會隨時間衰退,減弱了即時中和入侵病毒的效能;而由T淋巴細胞主導的細胞免疫力和免疫記憶卻仍然有效,阻止病毒入肺入血。以筆者前線觀察所得,若果患者在中招前打過二價復必泰(針對原始病毒株和Omicron變種),病情明顯較沒打過的輕微,就算首次感染患者也較少會發燒。故此若大家發現自己打疫苗已經是很久之前,時間上又符合政府建議,不論有沒有中過招,都真的要快去接種加強劑,並考慮以二價復必泰為首選。
共存之道
我們現有的兩種口服抗病毒藥,莫納皮拉韋與帕克斯洛維德都供應充足,政府協調下在眾多公營和私營醫療機構,由醫生處方給合適的高危和重症病人(若果只是喉嚨劇痛或咳嗽嚴重則未算重症)。兩種藥物各有千秋。近期本地觀察研究發現去年第五波爆發時,兩種藥物對於最高危群組,即院舍的長者院友,都有相若保護力。公私營前線家庭醫生已經非常熟悉這兩種藥物的特點,定能為有須要患者作出合適選擇。
我們現在仍面對第六波疫情,感染風險依然不少,社會復常活動肯定會繼續,炎夏期間亦更難長期戴口罩,該如何決定要做多少社交距離和個人保護措施呢?除了考慮自己身體狀態外,也該考慮一下日程表:若果我因感染新冠突然要病一個禮拜,這禮拜的日程我放得下嗎?如果下個禮拜要結婚、做大手術、考公開試等,那我真的應該要穩陣些,加強保護自己,免受感染。
新冠病毒在不斷變異,人類在不停適應,或張或弛,也是與新冠病毒共存之道。
www.hkcfp.org.hk
撰文 : 顏寶倫醫生_香港家庭醫學學院
[信健康] 新冠六波疫情病異,支援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