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門行

天峯醫生 | 2023-07-05

星期六大清早,筆者跟幾位同事在醫院集合,齊齊出發去塔門。
為的不是遊玩,而是要了解住在偏遠離島居民求醫困難,進而計劃如何幫他們拉近去覆診的距離。
塔門是位於香港東北部、西貢以北的一個小島嶼,在大赤門、大灘海和大鵬灣等海域交界處,面積近1.7平方公里。原本島上居民多以捕魚為業,高峰時有約二千人居住,但隨着捕魚業式微,青年人多往市區發展,小童則到市區接受教育,島上學校已停辦。該島有3條村,分別是街坊、榕樹村和漁民新村。居民以長者為主,有在島上開設士多、小檔口或餐廳,招待假日來島的遊人。
然而,要來塔門其實不容易,主要靠街渡。有兩個地方可以上船,一是馬料水,船程約1.5小時;另一個是從黃石碼頭上船,船程較短,約35分鐘,如果坐快艇,則只要10分鐘。不過黃石碼頭相當偏遠,除非有特許證,否則不能直接駕私家車前往,所以只可選擇的士或小巴,也有巴士由西貢市中心出發。
我們一行人正是由黃石碼頭上船,沿途只有一個站頭──高流灣。船過了高流灣,不到5分鐘便到達塔門碼頭。落船由碼頭步行約5分鐘,到達塔門鄉公所。島的3條村都在西南面沿海,由鄉公所走到街坊和榕樹村都是數分鐘路程,由鄉公所走到漁民新村則要十多分鐘。
由於時間關係,同事分成3組去分別探訪3條村,自己專登去「最遠」的漁民新村。走過的都是小徑山路,不算崎嶇難行,但要上上落落。見到的卻是風光明媚,偶有樹影擋日,不致太過汗流浹背。去到漁民新村,小路一邊是個較小型的村公所,另一邊是一處蓋有鐵皮頂的地方,向海邊稍稍突出,上面放了一張長木枱加幾張膠椅子,往外望是典型漁村海景,隔鄰是已停辦學校的籃球場。
承蒙村長、村代表安排,有幸在長木枱上跟幾位村民閒談,向他們介紹「HA Go」應用程式,也了解他們平時看病情況。由於島上居民多數是長者,當中不少要往普通科或專科門診覆診。然而,他們大多仍然「行得走得」,如果太過行動不便,又或情況不太穩定,盡量都不要留在村內,事關若果有急病,要去看急症相當不便。若遇緊急情況,或須要以直升機直接送院。
即使只是普通去一趟覆診,都相當大費周章。對遊人是風光如畫,對村民日曬雨淋卻是日常。來塔門只能靠街渡,村民出去同樣要坐船再轉車。由家到診所可能已經要3小時,看完門診回家又3小時。所以有村民說,假如覆診不在下午兩點前,他根本去不得,因為覆診之後隨時已經沒船返塔門。
原本醫管局有醫療船服務,定期來到塔門和另一些特定偏遠地區給有須要人士作普通科覆診。然而早前因疫情影響,醫療船服務被迫暫停,況且醫療船可以提供的服務始終有限,亦似乎非長久之策。

住在塔門的居民多數是長者,常要到普通科或專科門診看病覆診。(資料圖片)

「健康小屋」
香港雖屬繁榮之都,不過,仍有很多偏遠地方,當中包括像塔門這類離島,也包括新界廣闊的北部地區,同樣有不少村落,住戶多數是長者,很常須要到普通科或專科門診看病覆診。長者一出一入,舟車勞頓又費時。聽過有長者訴說,最怕要麻煩家人請假陪其覆診。
除了醫療船,還有醫療車服務,都是定期到一些特定偏遠地區給有須要人士覆診。每次出動皆要5個人,包括司機、醫生、護士、配藥員、文員,一整天要去不同「站頭」,但真實服務到的人數其實不算多。而且車上藥物種類和數量均有限,病人很多時覆診後仍然要回診所取藥。所以要能長遠可持續地幫助這些村民,遠程醫療可能是值得探討的出路。
當然,長者應用遠程醫療極富挑戰性,他們未必容易接受新科技,對應用智能電話亦不及年輕人容易上手,看着小鍵盤小熒幕難免信心不足。而且偏遠地方網絡不及市區,很多地方網絡質素不穩定,病人家裏也不一定有WiFi,在家中進行遠程醫療有難度。
在這種情況下,醫社協作便起了關鍵作用。
上文提及塔門有鄉公所,不少偏遠鄉村也有村公所,或是一些村民熟悉聚腳的地方。這些地方通常有室內空間,能夠作間隔以保障私隱,較容易配備網絡。北區有些鄉村在村長和村民支持下,透過醫院和地區非政府組織合作,在不同村公所測試了網絡,並配置了一系列可㩦式遠程醫療儀器,包括血壓計、含氧機、心電圖、電筒等,目的是建立「健康小屋」。
叫做「健康小屋」,因為村民可在這些地方作自我身體檢查,非政府組織會有護士協助村民,若有須要,可以轉介至地區康健站及其協作的家庭醫生作跟進。而本身是醫管局普通科的病人,加入「健康小屋」計劃之後,會先到地區康健站接收健康資訊,以提升自我認識和管理長期病患的能力,然後根據其預約日子,到「健康小屋」作遠程覆診。普通科門診醫生身在診所,病人身在村公所,可先用「HA Go」繳費,再透過視像系統和非政府組織護士協助,醫生可以跟病人核對身份、問診,也可以記錄病人的血壓、心跳、含氧量等指數,甚至可以用遙距聽筒探聽病人呼吸和心跳聲。病人覆診後可先行直接回家,翌日有藥物專業組織到普通科門診取藥,再將藥物送到村公所,並有專人即時為病人講解藥物細節,病人只須第二天再多去一趟村公所便是。
但遠程覆診並不能完全代替實體覆診,假若病人要一年覆診4次,可能其中一次實體,另外3次可以用遠程,對病人來說已經省卻了不少工夫。反而對診所來說,遠程覆診背後的流程安排,其實比安排實體覆診複雜得多。為了能更有效率應用「健康小屋」,同一村落的村民會安排在同一時段到其村內「健康小屋」覆診,不同的「健康小屋」會有不同日子,整體安排便會更有系統性和穩定性,減少對村公所本身運作須要的影響。
方便居民
有村民嘗試過在「健康小屋」作遠程覆診後表示相當滿意,正正因為以前覆診時要新抱專程請一天假來陪他,要乘車,又要等。現在到村公所覆診,由家裏慢慢走過去,不用15分鐘,更可以和太太一起覆診,看完醫生一起回家,不用麻煩其他人。
不過,「健康小屋」只是其中一個模式,而且還在試驗階段,某些流程仍要持續優化,而且須要準備不同後備方案,例如萬一網絡失靈、病人失約、病人情況有變等。加上「健康小屋」暫時只適用於具備網絡的村公所或聚腳點,也只適合穩定和定期覆診普通科的病人,是否可以持續推廣到更多地區,仍有待進一步檢視。
雖然「健康小屋」原意以病人為先,希望紓緩他們從偏遠地區前往覆診的不便,但亦非所有病人會接受。一來不是所有村公所適合,最理想可能仍然是病人在家中以自己手機作遠程平台。另外,有村民始終擔心遠程覆診未必能「看」清楚病人,又未能為病人作「摸肚」等實體檢查。當然,遠程覆診不能解決村民所有醫療須要,尤其偶發病或急症問題。
大前提仍希望多些病人可以安裝「HA Go」應用程式,除了不用親身排隊繳費之外,還可以方便約期、改期,以及獲取不同醫療資訊,病人更可在「HA Go」選擇某些專科的遠程覆診。長者如果登記了,家人可安裝「照顧者」模式幫助長者。至於「健康小屋」,縱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卻開拓了一個可能,亦是醫社協作和資源共享的一例。我始終認為,如果能為偏遠和離島部分居民提供便利,也算美事。
撰文 : 天峯醫生

[信健康] 安裝Apps助減低覆診程序,支援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