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親家庭的挑戰

李維榕博士 | 2023-07-09

在現代社會裏,單親家庭是很普遍的現象,因為各種原因,雙親變單親,這對家庭成員來說,往往帶來很大挑戰。
尤其離婚家庭,孩子通常基於家庭變化而產生焦慮,已經失去一個親人,更加害怕會失卻另一個。
記得有個八九歲女孩,母親走了,她就把被鋪搬到父親床下,晚晚伴着父親而睡。我們無論問她什麼,她都說:「不知道!」父親也不擅辭令,但是他對於自己家庭的變異,無法釋懷,不停問:「為什麼?」
後來我們把父親的「為什麼?」與女兒的「不知道!」配合起來,才明白這就是父女二人的對話。一個問「為什麼?」一個答「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也許這正代表他們現階段所面對的徬徨。
很多單親父親,會把孩子交託給自己的上一輩,讓年邁祖父母再做一次父母,有時實在力不從心,他們就找別的子女幫手。有個年輕未婚姑姑,因此而成為姪女的「媽媽」。當她自己出嫁時,自然而然地把姪女帶着成親。正如她的母親所言:「一個家就像一條船,互相照應,如果有人下了船,其他人就要掌起舵來,繼續航行。」
家人互相照顧,是家族延續的重要元素,不過,同時會產生人際關係糾紛。像那個9歲女童,自從父母離婚後,她與妹妹就被母親帶回娘家,娘家還有一個沒出嫁的姨母,三代同堂,是一件好事,然而女孩卻說:「我的家人像一串爆竹,一點火就會一連串爆炸起來。」
女孩為什麼這樣說?
原來母親帶着兩個女兒回娘家,父母歡迎之餘,對她的感情生活,少不了指指點點。母親一方面要娘家協助,另一方面又受不了他們干擾,臉上總帶着一種抬不起頭的苦惱,卻什麼話都藏在心中。母親忙於工作,孩子們同時由姨母管教,家中好像有兩個母親,而且彼此競爭。姨母特別寵愛大女孩,大女孩夾在中間,一方面與姨母親近,另一方面又會故意傷她的心說:「你將來老了一個人入老人院,我也不會來探你!」
難分難解
少一代有少一代的糾纏,老一代也有老一代的轇轕。公公喜歡美食,帶着兩個小孫女不斷找好東西吃,但大孫女認為他偏愛妹妹,酸溜溜地說:「剩下一塊鮑魚,他問誰要吃,我明明說了我想吃,可是他立刻給了妹妹!」
對於那一塊鮑魚,大孫女耿耿於懷,公公解釋說:「因為你已經太胖了,所以才不給你吃!」
大女孩真是長得圓鼓鼓,公公的解釋火上加油,她聽了立即觸發情緒,全家人也即時緊張起來。怪不得她說家庭像一串爆竹,任何人一句話,都可能引爆一群人的反應。
結果還是姑母有辦法,她勸導公公不能這樣對孩子說話,公公真的照她所言,上前安慰大孫女,才化解了孩子一個心結。
很多單親家庭,由核心家庭轉回原生家庭,雖然獲得支援,卻同時須要面對及處理很多以前尚未完結的心事,包括父母及同胞之間的情意結。而孩子的存在感,往往讓他們首當其衝地周旋在每一代人之間,接受每代人不同的訊息,也形成他們個性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
這些單親家庭並不單親,孩子反而有許多個父母親,讓他們很早就經歷到人際關係的微妙,同時重重地增加了他們的敏感度。
有一個四代同堂家庭,加起來一家七八個成員,他們的故事縱橫交錯,緊扣得難分難解。後來全家人都中了招,分別被分配到不同醫院,第一次感受到分離的焦慮,讓他們百感交集,才真正感受到親情可貴。
真正的單親家庭,往往真的舉目無親,只剩下父親或母親與孩子,相依為命,唇齒相依。
這些孩子,很容易就成為大人的伴,陪伴、保護及盡力為上一代補償。久而久之,可能就會忘掉自己的發展,把全部情懷都投資在上一代的情感須要。
我們的檔案中有好幾個青年人,都是這樣長期做父母不可分離的同伴,甚至成為精神病患者,因為只有這樣才找到不必離家的理由。

每個人都要找到獨特生存方式,走自己的路。

生存方式
其中一個青年人,告訴母親說:「你不如抱住你的枕頭,讓我離開吧!」
他時不時就要離開數日,原來走去與露宿者聚集,在沒瓦遮頭的地方,享受一個沒限制的時空。他還自己作了一首歌,描述港鐵站的特色及自由空間,唱得讓人嚮往。然而沒過幾天,不是被母親尋回,就是自己回家,總不能走得太遠。
有鑑於此,一位熱心的精神科醫生,提議幾個相同經歷的年輕病人,不如到機場去過夜,總比露宿街頭舒服和安全一些。
當然,每個單親家庭的經驗都不一樣,家庭形式和結構也因人而異,沒一定標準。世上並沒完美的父母,也沒完美的孩子。
每個人都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走自己的路。
親情是一把雙刃劍,沒有它,我們活不了,有它,有時也受不了。如果能夠認識人際關係各種面貌,也許會給我們帶來更多選擇!
撰文 : 李維榕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