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下)

陳仲謀醫生 | 2023-07-25

40年後,是2063年,早已超過2047十多年,不論香港和整個世界一定有天翻地覆的改變,筆者亦未必能親眼目睹那時的新天新地;但根據歷史演變軌跡,仍然可以作出一些合理推想,給政府參考。
世情雖然瞬息萬變,鬼神莫測,然而照目前趨勢,若干發展是有跡可循的。好事者當然可以憑自己觀點,點評時局,預測未來,就像「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隨着世界衞生組織預言:抑鬱症在可見將來成為「人類最沉重的疾病負擔」,意味全球精神病人數目會激增,香港自然不能置身事外。情緒和精神壓力會造成身體各部分出現不適,即所謂「身心病」;「身」和「心」病變,互為因果,正配合了世衞金句:「沒有精神健康,就沒有健康」。特區政府最近雷厲風行,揚言加強禁煙措施,使香港盡早成為「無煙新世代」;不過,其辦法仍然流於守舊性的「寓禁於徵」,對不準新時代的須要──人為什麼要吸煙,以及吸煙成癮原因(這和心理與精神因素有極大關係)。

香港市民忍心離鄉背井,要到別國由頭做起,有各自不同原因,但其中最主要是「不開心」和「無願景」。(法新社圖片)

有麝自然香
現在人們大多善忘,大概因為每天有應接不暇的新資訊,例如:上個月發生了懷疑精神病人無故殺人、少數族裔媽媽親手焗死3名幼女的慘案,甚至事後政府緊急推出的「十項加強措施」,很快便無人問津。
香港經歷人禍天災的蹂躪,百廢待舉;「由亂到治,由治及興」,是最重要任務,精神健康服務似乎不在優先處理之列。
當局現在鋪天蓋地宣傳吸納各地人才,以彌補過去數年因移民流失的精英。香港市民忍心離鄉背井,要到別國由頭做起,重建家園,當然有各自不同原因,然而,其中最主要是「不開心」和「無願景」。「不開心」因對目前社會氛圍不甚滿意(生育率全球最低;離婚數字拾級而上);「無願景」是對社會未來發展沒多大信心(中、小學和幼稚園的退學人數未止)。我支持當局大力向外招攬人才,因為現今世代適當宣傳可以化腐朽為神奇;但也不否定傳統智慧:「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李將軍列傳》),即「有麝自然香」的道理。

人如果沒精神健康與快樂,說好什麼也徒然。

香港本來就是一個「移民城市」,廣納百川,輻射全球;現在向外流出的離心力,遠大於拉入的向心力,形成人口淨流失現象,這種不平衡趨勢仍然持續,的確讓人擔心。有些市民可能不滿現時本地醫療、教育、社會福利和經濟政策,以為某些先進國家在各方面會有較佳生活條件及發展空間,便呼朋引伴,貿然連根拔起,飄洋過海。
五項建議
要解決上述問題實在千頭萬緒,筆者只就所知提出意見,特別有關精神健康服務的改善:
一)檢討全港「7個醫療聯網」的精神科服務,是否最符合成本效益和體現病人平等的權利。考慮設立精神健康公署、專員或總顧問醫生,以統籌全局,更有效服務社群。
二)心理治療逐漸多樣化和科學化,對醫治精神病提供很大幫助,在配合藥物應用下,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當局應該在大學增加「臨床心理學」學位。
三)精神科的「精準化」一日千里,多種新儀器能透視大腦活動和病變之關係,嶄新藥物推陳出新。局方必須緊貼市場發展,準備資金購買新藥,摒棄「便宜」的舊藥,這才是「除笨有精」。
四)2023年DSE上周放榜,4位狀元,有3位想做醫生。如果當局有長遠計劃,擴大醫科學額,不出10年,醫生人手自然不會短缺,特別想加入精神健康服務的醫科畢業生,現在人數比例相對以前已大大提升,不遠遜於內科和外科兩大熱門專科。精神科醫生和人口的比例,也不難達到世衞早在幾十年前訂定之標準。
五)相信40年後,青山醫院仍然會䇄立不倒,而因應醫療發展和供求的須要,各大公營和私立醫院,都應有獨立運作的精神科,提供更優質精神科服務,可以減低病人的「標籤尷尬」。
「能知三日事,富貴萬千年」,何況40年以後的事,根本沒法準確預測。世界形勢合縱連橫,彈丸之地的香港無力干預,卻直接受其影響。為今之計是盡力做好份內事,團結社會,重新斟酌分配有限資源運用的先後次序:沒有精神健康,快樂亦沒有,說好什麼也徒然。
撰文 :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健康] 如何應對環境逆轉,精神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編者按:陳仲謀最新著作《疫時代精神海嘯》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 電子書

人如果沒精神健康與快樂,說好什麼也徒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