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機遇

天峯醫生 | 2023-08-02

醫療成本上漲,醫療服務需求增長,但醫護人手供應短缺。智慧醫療已不再遙不可及,只是它不會自動發生。
要發展智慧醫療,雖然充滿挑戰,卻也機遇處處。
緊隨科技發展,理論上愈來愈多醫療工序可以不用人力去做。自動化、智能化成為了能夠提升醫療照顧效能的希望。然而,正如上文〈智慧的代價〉(刊於7月19日)指出,智慧醫療並非無往而不利。莫說病人尤其長者未必接受新科技,即便醫護人員也抱怨「打字」會減慢其工作效率、電腦登入登出不方便、需要適應新工作流程、新工序可能帶來新工作量、資訊未必能一目了然、電腦化缺乏彈性,以及新系統帶來新風險等,甚至有認為這只是管理層用來監察同事工作的工具而已。
無可否認,這有代價。第一個代價是資源──網絡鋪設、電腦硬件軟件、人力物力、金錢、空間以至時間,而且每一個智慧項目幾乎必定牽涉新流程,新流程自然需要策劃、實踐、評估、改善,如是者可能要幾次循環才能達成理想效果。另一個代價是改變──要拋棄以前一套去用新模式,既要重新習慣,又要面對不確定性,當然最怕自己「做多了」,大家的工作量要重新「洗牌」。第三是新而未知的風險──電腦系統本來可以減少人為錯失,不過,它自己本身也有操作和技術上的風險;電腦規範可以減少偏離流程的錯誤機會,卻可因為缺乏彈性而產生混亂或停滯。
遠程醫療並非新鮮事,早在二十多年前筆者已有參與遠程醫療的研究,也是我第一份專業論文的題目。當年工作的神經外科人手比現在更少,但要兼顧3間急症醫院。部門購置了一部「遠程醫療機」,其實只是一個遙距控制的鏡頭,加上對話器而已。然而,讀者們要留意,當時手提電話不流行,更不用說視像通話,也沒WiFi,靠的只是電話線訊號,在當年來說已相當前衞先進。
主力在龍頭醫院,當有病人被送到另一間醫院急症室,急症室同事便開啟「遠程醫療機」,我們在遠端可以控制鏡頭,並透過通話器跟急症室同事檢查病人,甚至可觀察到病人瞳孔對光的反應,亦可即時看到電腦掃描圖片(但當時電腦掃描傳輸到另一間醫院的質素及時間遠遠不及現在)。這樣便可以讓我們相對更快更準決定病人是否要即時做手術或轉院。
其實當年要用「遠程醫療機」挺麻煩,它本身頗佔空間,單單開機時間也需要5至10分鐘,用完又要搬回原位,而且由於是透過電話線,時延以幾秒來做單位,畫面經常有「格仔」,甚至會出現「定格」。無論如何比起純粹靠電話溝通,或待我們「飛車」到北區醫院,已足以為病人賺取了不少時間和安全度。
畢竟由於香港地方較細,要直至COVID-19疫情,才明顯催化了遠程醫療的發展,背後原因主要由於當時有現實需要。新冠病人多是輕症,卻因要防止擴散而須要在家隔離,但又要因應病情而處方藥物。醫管局為新冠病人實行遠程醫療,讓病人可經「HA Go」預約,有需要的病人透過手機視像見醫生,更有藥物速遞。況且現在手機通訊比「遠程醫療機」方便、快捷、清晰得多,病人足不出戶,亦得到適切醫治。我想,世界沒幾多國家地區可做得到。
疫情之後,醫管局繼續發展各種遠程門診,當中包括專科門診和普通科門診。之前〈塔門行〉提及的「健康小屋」,也是遠程門診的一種,為未能應用手機覆診的長者提供多一個選擇。
資訊最重要
最近,參觀了醫院深切治療部同事的示範。一位年輕醫生可以透過一個非常輕巧的頭上裝置,在高級醫生遙距輔導下放置血管導管。而又因為人手不足,深切治療部的高級醫生須要同時照顧兩間醫院,尤其晚上,未必有高級醫生在場。遇有緊急情況,年輕醫生即時要尋求快而到位的指導。
頭部裝置有一個小鏡頭和一個微型顯示屏。年輕醫生戴上它,透過聲控指令轉換顯示屏上畫面,遠端的高級醫生可透過個人電腦,看到年輕醫生和頭部裝置的小鏡頭畫面,即等於年輕醫生看到的東西。高級醫生可在個人電腦上作繪畫指示,而指示會同時顯示在年輕醫生頭部裝置的小屏幕上。加上即時通話系統,高級醫生即使身在家中,亦恍如站在年輕醫生身邊,彼此分享同一視野,即時同步輔導年輕醫生進行手術步驟。其他同事能聽見他們彼此對話,即時作出配合,順利完成放置血管導管。
即使裝置只配合醫院WiFi和4G,時延少於1秒,最重要能夠增加年輕醫生信心,使病人更安全。
上文〈智慧的代價〉亦有提及等待入院病人滯留急症室的問題,既因病床不足,同時與人手緊絀有關。可是話說回來,不少等待入院病人滯留急症室情況是由於急症入院過程中出現了不少樽頸位。對同事而言,要處理好病人入院流程,除了大家要「手腳快」之外,資訊是最重要一環。
為此,我們專登檢視整個急症入院過程,當中涉及的「人」包括急症室護士和醫生、入院登記處文員、病房醫生和護士、病床清潔和負責病人運送的支援同事,最後還有病床統籌,他們要的資訊不同,卻相當具互動性。
例如急症室護士要知道上面病房情況,哪些病床就緒、哪些病床仍待清潔、哪位病人先上房等;病房護士要知道急症室有幾多病人正在輪候上病房、哪位病人較危急、先後次序如何、病人有哪些特殊情況或需求、病房要如何備置和分配等;清潔同事要知道哪些病床需要先清潔、哪些病床要特別處理等;登記處文員要知道哪位病人獲分配到哪個病房、何時要通知運送的同事;負責運送的同事需要知病床何時預備好、幾時接哪位病人到哪一個病房;病床統籌則要知道整體病人輪候狀況、病床流轉情勢,以及當刻如有的樽頸位置和原因。

智慧醫療最重要以人為本,包括幫到病人與醫護人員。

以人為本
以往為了這些需要及時和充足的相互資訊,不少時間用在不斷打電話上,往往出現因誤會而有混亂的情況,結果病人滯留之餘又傷大家感情。於是我們重新理順整個流程,強化不同部門同事和病床統籌的權與責,更重要者,加入了病房同事自行研發的「急症入院顯示板」。
「顯示板」在不同部門的電腦同步顯示,病床統籌及醫院管理層也可透過流動裝置看到。「顯示板」的資訊根據整個病人入院流程,由急症室開始,同事可以用Barcode Scanner輸入需要入院病人的識別號碼,省減時間和錯誤機會,從而輸入病房同事要的資訊。不同病房同事一併看見急症室需要入院病人的資料,為要入住隸屬自己病房的病人作準備,再將病房情況定時輸入「顯示板」,急症室同事自然一目了然,免卻不斷打電話,也提高彼此信任度。加上急症室、病房和支援部門已實現無紙化,清潔和運送同事透過電子系統處理工作安排,配合總部推行的「醫院指揮中心」,病床統籌和醫院管理層更可即時掌握整體狀態,需要時作出適時調配,或者向上滙報求助等。
新流程讓醫院入院病人滯留急症室的情況得到改善。同事願意改變,因為他們明白新流程可以省減不必要的打電話時間,讓他們更清楚大家情況,從而增加彼此信任和協作的空間。當然共同目的還是希望為病人提供適時治理。
醫院要有「智慧」,必然要以服務需求為先。要「智慧」得以延續,人始終最重要,要以病人為中心,亦要以幫到同事為要領。能夠讓醫護有更多時間照顧病人,進而提振士氣、提高留任率。
撰文 : 天峯醫生

[信健康] 淺談智慧醫療趨勢,支援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