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遲來的精神海嘯

陳仲謀醫生 | 2023-08-08

今天8月8日,是農曆的立秋,然而,幾乎整個北半球都被酷熱所籠罩,「七月流火」不知何時會出現,免得數以十億計的蒼蒼蒸民,身心持續受到炎陽煎熬,可能衍生「遲來的精神海嘯」。
「精神海嘯」這個術語見於2020年4至5月間,是時任英國皇家精神科學院院長Wendy Burn教授提出,即「Mental Health Tsunami」,因為她認為冠狀病毒席捲全球,不但會使很多人受感染,而且一定有難以估計數目的新增精神病例。大概1個月後,世界衞生組織接受其意見,向全世界發出「精神海嘯」的警告,希望各國加倍小心,並準備充足資源應對精神病患的新挑戰。
在疫情數年中,香港承受了嚴重打擊,加上社會運動,七百多萬港人的精神壓力可以說得上千斤重擔,因此推斷一部分市民精神狀況轉壞,合乎邏輯。怎樣衡量「精神海嘯」的爆發?一般根據新增精神病例的數字為準。不過,有研究指出很多受到精神困擾的人都不去求醫,估計其中只有約30%主動尋求相關協助。簡言之,精神健康服務界並非以此為單一指標;如果有關數字大幅飆升,「精神海嘯」就肯定來臨了。另外,還有一個指標去間接推斷真實的人類精神狀況──自殺率的升跌。
老齡化壓力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在7月29日召開記者會,公布2022年港人自殺數字是1080宗,在10萬人中的比例為14.73,創了2007年以來新高,當然不能和2003年SARS的歷史紀錄相比。精神病引發的自殺事件有「滯後現象」,所以未來幾年之演變未能預料。無論如何,最新數據顯示市民精神健康有轉壞趨勢,但是否達到「海嘯」程度?當然要拭目以待!但以業界臨床服務所見,本港於復常後,自殺率沒下跌跡象;據報幾乎每日都有幾宗自殺,如果下半年趨勢保持現況,今年數字一定會高於去年。

自殺身亡者不少患有精神病,其中大概七成是抑鬱症病人。

為什麼可以用自殺率去演繹社會的精神狀況?根據可靠統計,自殺身亡的人約80%至85%患有精神病,其中大概有70%是抑鬱症病人;如果患上抑鬱症的人得不到治療,或治療不當,可能會有約14.5%抱持企圖自殺的念頭。總結是自殺率上升間接反映精神病患增加,尤其抑鬱症。有人認為瘟疫長期揮之不去,全世界皆會有這種不幸事件陸續發生。在病毒蹂躪下,經濟以至民生不斷受創,注射疫苗意見分歧,隔離措施寬緊不一,社群的疏離和個人之孤獨遍地橫流,所以大多數專家認為是直接促使人類精神健康走下坡的原因。
最新自殺率分布:男性有676宗,女性有404宗;60歲或以上長者有477宗,佔總數44.17%,比對上一年統計高6.95%,即年紀較長市民自殺機率有上升趨勢,這種現象似乎是一種全球「通病」,香港也不能幸免。年長人士身體機能日漸衰退,百病叢生,直接損害精神健康,其中有經濟困難、孤苦無依的更深受挫折。
「四不一無」
其實,香港的安老措施已經做得不錯。隨着本港連續蟬聯全球最長壽地區,人口「老齡化」壓力愈來愈大,兼且地狹人稠,很多老人要入住安老院。可惜,幾年來抗疫過程中,老人院是重災區:院友幾乎被完全隔離,親友有時無法探訪和支援,在感染率高企和孤單無助的壓力下,他們的身心受損在眾年齡群組中應該最深。又因香港社會環境有很大變化,「移民潮」再起,不少長輩不適應外國生活,未能跟隨子孫飄洋過海,只能獨留在港度過餘生,孤苦伶仃,感覺人生再無意義,了此殘生的意念容易萌生。

香港精神健康服務其中一個問題,是七個醫院聯網的服務存在落差。(資料圖片)

業界當盡力應付這個難關,所謂「預防勝於治療」,但在目前形勢下,這個正常的行動也行不通,因為潛在有自殺傾向的人數可能太多。為今之計當局擴大宣傳和教育,特別針對「高危群組」,增派外展社工去支援有需要人士,轉介他們接受專業人員的協助。然而,現在要實行最基本的精神健康服務亦不容易。香港精神健康服務長期「四不一無」:一「不足」,嚴重缺乏有關專業人士;二「不準」,教育和宣傳的預防措施不到位,這種工作要立竿見影根本不可能,當局沒踏實的改善藍圖,唯有見招拆招;三「不全」,政府部門對此各自為政,效率自然不彰;四「不均」,7個聯網的服務存在落差。要解決上述困難必須消除「一無」:成立專職機構統籌全局。
撰文 :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健康] 小心衍生精神海嘯,支援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編者按:陳仲謀醫生最新著作《疫時代精神海嘯──以有常抗無常心法》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