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醫生──醫療系統導航者

陳鍾煜醫生 | 2023-08-10

八十多歲的黃婆婆最近因感染新冠入院治療,出院後仍有些不舒服,在丈夫陪同下來到家庭醫生診所求醫。
處理完她今次求診主因後,也詢問她本來的長期病患控制情況。
黃婆婆本身患有糖尿病,亦曾中風,於公立醫院覆診。家庭醫生為她作血糖測試,發覺血糖有些少偏低,再在網上查閱她「醫健通」裏的出院摘要,發現黃婆婆出院時,醫院醫生已經調校過她的血糖藥,把其中一種較易引致低血糖的藥物停了,但她出院之後仍繼續服原有藥物!於是家庭醫生着她先生回家帶回所有藥物,然後重新教導他們正確藥量。
來看看另外兩個個案:八十多歲的張婆婆,本身有糖尿病、心房顫動等等,最近暈倒入院;醫院醫生發現她有貧血,照過胃鏡,發覺有胃潰瘍,所以出院時把她正服用的薄血藥停了,並告知接她出院的家人。可是,照顧她服藥的是另一位家人,而此重要訊息並沒清楚傳達給該位家人,於是張婆婆照舊服用家中的薄血藥。約一星期後,家人着家庭醫生查閱「醫健通」,才得知入院經過,從而把此重要訊息交代清楚。
另一位老人家李婆婆,同樣八十多歲,亦有不少長期病患。她血壓不穩定,醫院同事處方一種可提升血壓的藥物,着家人在她血壓低時服食;然而,家人卻誤以為它是降血壓藥!
5C作用
病人食錯藥,成因不少,但情況絕非罕見,後果可以很嚴重。

病人食錯藥的情況絕不少見,後果可以很嚴重。

首先,醫院同事工作繁重,每天有大量病人出入,未必能夠為每位病人都交代得清楚。第二,不少病人本身有很多長期病患並要服食多種藥物,在出院時又有很多事項要留心,例如連串的覆診/檢查預約、藥物改動等等。第三,照顧者的因素:出院時就算有較年輕家人陪同,不過,往往幫手聽的一位,又未必是日常照顧的那一位,所以在此等重要醫囑訊息傳遞上,就有機會出錯。
當然,就算知道問題根源,要解決,也未必容易。要增加醫護人手,中短期內不易做到。重要的醫囑,或者可以借助科技,甚至利用人工智能,再三向病人或家屬強調並解釋;亦可利用程式如「HA Go」作多番提醒……但作為社區裏的家庭醫生,筆者和眾多同業都相信政府及市民可以好好善用我們!
此話何解?最簡單,病者可以在出院後,預約時間到所屬家庭醫生,透過「醫健通」,查詢出院概要,便可較清楚自己情況、重要事項,包括有否藥物改動。常見到病人入院後,縱使住了好幾日,到出院時,不知自己所患何病,也不清楚做過檢查的結果。其實這一連串問題,可向家庭醫生查詢。如果醫院同事已經輸入詳細資料,包括斷症、後續計劃,那麼家庭醫生便可更容易向病人及家屬解釋。病人亦應該帶同所有藥物,以便核對解釋之時更清楚。
「醫健通」雖則方便,然而,此刻普及率未達百分百:仍有市民未開通,亦有醫生未裝「醫健通」平台。作為一個緩衝方案,建議醫管局同事,可印一份出院摘要給病人,讓病人帶同到自己的家庭醫生跟進。當一人一家庭醫生的註冊制度在未來成立後,醫院同事便可直接跟病人所屬的家庭醫生溝通。
我和同業們在本報專欄上,多次提及家庭醫生的角色及作用,即包括「5C」:first point of Contact(病人任何醫療問題上的第一接觸點)、Comprehensive care(全面及全人醫治包括預防醫學上的建議)、Communication(着重與病人溝通)、Community oriented care(社區為本及善用社區資源)、Coordinated care(作為病者醫療服務上的管理人)。
服務支離化
上文提及的例子及論述,正想更詳細表達家庭醫生作為病者醫療服務上的管理人這一點。

家庭醫生是病人任何醫療問題上的第一接觸點。

醫學愈進步,醫療系統愈複雜,不少專科也變得愈精微,但病者所接受的醫療服務亦有可能愈支離化(fragmentation of care)。一位很優秀的專科醫生,有可能不太懂得其他專科範疇。這個時候,病人或許更需要着重全人治療、有跨醫學專科知識的家庭醫生。病者及家屬,在猶如大海的複雜醫療系統上,會遇到許多困惑,一步一步如何走下去、作什麼檢查、選擇哪些專科醫生去跟進等等,均可由家庭醫生去幫手。這樣,家庭醫生便好像病者在醫療大海上的導航者!
理念雖好,關鍵前提有三:首先,醫療系統有否一個着重基層醫療並以家庭醫生為主導的制度;第二,社會上是否願意投放足夠資源去培訓更多具質素的家庭醫生;第三,市民是否足夠認識家庭醫生的角色並有自己所屬之家庭醫生。
醫療改革,永遠不易;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當下,政府基層醫療健康辦事處正踏出一步,去建立家庭醫生的制度,期望體制可以建立得好,讓市民盡早得益!
www.hkcfp.org.hk

撰文 : 陳鍾煜醫生_香港家庭醫學學院

[信健康] 提倡醫療系統領航者,支援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病人食錯藥的情況絕不少見,後果可以很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