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邱騏驄 小時受哮喘之苦 誓為病人行多步
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邱騏驄(Julian)自幼已和今天的專業結緣,當時他患有哮喘,經常進出醫院,目睹家人為照顧自己奔波勞碌,有感一位好醫生能大大減輕病者和家屬的痛苦,中學時就以從醫為目標。畢業後因緣際會得到耳鼻喉專科的受訓機會,一直從事至今。
Julian見過很多重症病人,有些發現得太遲,有些則是長者為免家人擔心,隱瞞病情延醫,以致所剩共處日子不多。他深感可惜,更覺得要趁健康時珍惜時間,多陪伴家人,做自己喜歡的事,「不要等到有重病才做」。
眼前精神爽利、說話中氣十足的Julian,小時候卻非常虛弱,經常感到呼吸困難,嚴重影響日常起居,甚至無法做運動。他解釋,哮喘是兒童常見疾病,「大概有十分一香港小朋友曾患過不同程度的哮喘。我嚴重時透氣不暢順,經常要看醫生,頗影響生活,家人壓力也很大。我未嚴重到經常住院,但也不只一次在兒科病房留醫。」
家人為照顧小Julian,心力交瘁,帶他出入醫院,看兒科、呼吸科醫生,他深深體會到,一個人生病,自己和家人也不好過。「家人跟我分享,有些醫生特別能幫他們解決難題,覺得很感激,我希望自己長大後也能做幫助病人的工作,當一個好醫生。」
集外科訓練與內科元素
隨着年紀漸長,他的病情逐漸受控,能過回正常生活。中學時開始思考日後職業路向,同學多選擇經濟回報高的金融業,老師卻勸勉他們要選擇一份可貢獻世界、能幫助人的工作。他仔細考慮後,決定以醫生為目標,奮力讀書,最後順利入讀香港大學醫學院。
自幼經常出入醫院,Julian笑言對這個地方沒恐懼,反而有些同學原來怕見血,或覺得去醫院不吉利。「我小時候去醫院像上學一樣,頻率很密,已經完全不怕。」
他最初選擇成為外科醫生,順利獲錄取,實習完開始受訓,一心練習好做手術技巧,中途卻遇上耳鼻喉科訓練,發現這方面的工作更適合自己,從此轉換跑道。
邱騏驄解釋,這門專科什麼知識都會觸及,有外科訓練也有內科元素,讓他覺得很有趣。「許多人以為耳鼻喉科屬於內科,其實它的訓練屬於外科編制,除了開藥和做檢查,不少病人需要接受手術治療。」耳鼻喉科手術不像其他專科危急,但Julian強調,這些手術對病人來講亦很重要,能帶來顯著影響。「有些小朋友鼻子塞到透不到氣,一些小治療都能大大改變生活質素,幫助他們成長。」
另一個耳鼻喉科的獨特之處是,它兼顧3個相連器官,不同許多專科只看某個器官。「這幾個器官的知識博大精深,可有不同的疾病,和全身病痛都可相關,不少要手術治療,有很多學問。」
其後,他進修頭頸外科,學習應對頭頸類的腫瘤,如喉癌,鼻咽癌等,「這個科目發展空間其實非常大。」
鼻敏感問題可長遠解決
Julian現在只是偶爾要服用哮喘藥,不像從前那樣影響日常作息和活動。「慢性疾病不易斷尾,可是控制得好,的確可大大改善生活。」他指出,哮喘和鼻敏感息息相關,小時候每逢鼻塞便選擇忍耐;成為醫生後,發現有方法可根治。邱騏驄仍記得年幼時家人帶自己到處求醫的徬徨迷惘,因此成為專科醫生後,他頻頻接受訪問,希望將正確知識傳給大眾。
說起鼻敏感,坊間有不少成藥、藥油、藥膏等,病人多自行買藥而非求醫,未必能對症下藥。「有些通鼻劑用多了會產生依賴,最後情況嚴重到要看醫生時,治療變得複雜。而有些病人長期鼻塞並非因為鼻敏感,可能是鼻子結構有問題,只需做小手術就可永久通鼻。」
除了用藥,也要找出致敏原,才能徹底解決問題。「大眾常覺得鼻敏感不能根治,這是誤解。的確,它不能單靠短期療程消失;不過,有很多辦法可長遠地解決問題,其中一個是脫敏治療,找出致敏原。例如超過九成患者是對塵蟎敏感,找到根治方法後,不用再服藥或噴鼻。」
Julian指出,許多耳鼻喉科疾病都是愈早發現和治療愈好,例如睡眠窒息症,有醫學研究發現,當孩童相關症狀受控制,學業和生活質素均提升。他笑道:「家長經常為提升小朋友學業成績不斷安排補習,其實,醫好他們的病,比補習更能讓其上課時集中精神,表現更好。」
從醫生涯中,邱騏驄最難忘頭頸外科的病人,許多患上惡性腫瘤,要長時間接受治療。轉為私人執業不久後,遇過一個讓他印象深刻的老婆婆。「她好像很不想看醫生,家人拉她來的。就算在炎熱的夏天,她仍戴着頸巾,原來頸上長出了腫塊,為免家人擔心就蓋起來。家人很後期才知道,檢查後發現是中後期的舌頭癌,擴散到頸部,形成腫塊。」
呼籲子女多關心父母
Julian感嘆,子女工作忙碌,很難抽時間和父母見面,深入了解他們身體狀態,父母怕子女擔心因而隱瞞病情,到紙包不住火的時候,通常已經太遲。
「這位婆婆有大半年因為吞嚥疼痛難以進食,子女因為已經有一段時間沒跟她吃飯,才沒發現。」確診癌症之後,婆婆認為自己八十多歲,年事已高,拒絕做大型手術等方案,和家人過完最後一段時光就離世。
「無論什麼年紀,面對癌症都不容易。只要病人身體許可,我都建議他們做根治的治療。以舌癌為例,手術很有效,之後配合電療和化療,痊癒機會很高,一定要病向淺中醫,有任何病徵先找醫生查清楚。」例如舌頭上有潰瘍,3個星期都不痊癒就要找醫生檢查,Julian有病人因此發現患上早期舌癌,治療後迅速痊癒,吃飯說話全無問題,「這是最理想情況」。
看耳鼻喉科的,從初生嬰兒到臨終病人都有,見盡生離死別,Julian更覺要多關心身邊人,尤其長輩,他們通常怕打擾子女忙碌的生活,健康出了問題也不作聲。「做子女的要關心多些,不只隔着電話問候,而是真正坐下來一起吃頓飯,多聊一些日常生活,了解長輩身體狀況,也要帶他們做定期身體檢查。」
就算工作忙碌,邱騏驄堅持每個星期回家一至兩次,跟父母吃飯,「要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間」。
問到家人如何支持自己,他笑言,父母身體健康就是最大支持。
對於想做這專科的人,邱醫生勸勉要有長時間工作的心理準備,他記得,自己還是學生時,有同學未畢業已退學,「一定要有魄力,因為要on call 36小時,有時連吃飯時間也不足夠,整個禮拜也沒見過家人,必須有貢獻病人的心,才能頂住辛苦,維持工作動力。記住自己的初心,才能走得更遠。」
邱騏驄(Julian)小檔案
出生地點:香港
職業:耳鼻喉科專科醫生
學歷: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耳鼻喉科)、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耳鼻喉科院士、香港耳鼻喉科醫學院院士
撰文:張綺霞
[email protected]